我相信很多讀者也會和我一樣,曾經擔心我們窮一生精力去學習不同的東西是否會變成一無所值。因為大部份學者、教師,和作家的成就在他們死後都會無人紀念,再者我們還有以下的疑問:
– 縱使資訊及通訊科技的工具不斷革新,為什麼個人知識管理的錯誤仍不斷重複?
– 如何能好好管理知識,才不致令我們把才幹埋在地裡(馬太福音二十五25)?
– 為何有些人不實踐終身學習?如何鼓勵他們參與?
在這最後(第五篇)的文章,我嘗試回答以上的問題,並把個人知識管理系統進行分類,然後探討他們的輸出和反饋子系統。我也會整合前文曾提及的東西。
類別一:以經驗過程為主導的個人知識管理
這類別的人希望體會一些經驗,而不是一個能夠量化的結果。這過程中,知識的產生或傳遞都不是一些可以計劃好的事情;數據/資訊/知識的流動,我們能夠「享用」(consumed),卻不會存記(stored)。然而,那些難以量化的無形目標可以:有趣、刺激、滿足等形容詞來表達。這些感覺都是在派對、購物和電腦遊戲等社交和文化活動中常有的。
當目標是不能量化的時候,要追蹤行動學習的四個步驟(第二篇文章)將會是十分困難的。因為我們不能有意義地進行檢討和反饋。例如:一位參加派對的人很少會有系統地檢討他如何享受那個派對,好使他能計劃,在下一次獲得更大的樂趣。這類型的個人知識管理對其事業發展沒有太大的貢獻。
類別二:以得到結果為目標的個人知識管理
這個類別是一個知識管理者工作生涯最典型的寫照,不論他是工程師,老師,或是會計師等。他專注地要達成一個可以量化的目標,即完成一項任務─如解決一個問題,賺取一筆利潤等等。
要保證每一步都正確無誤,有系統地追蹤行動學習循環(螺旋)是重要的。透過使用‘第一層’的反饋(圖A),經驗和結果被反映,之後便反饋至(1)「運作子系統」(第二篇文章)以改善行動學習循環(2)「輸入子系統」(第三篇文章)以改善審視和過濾等步驟(3)「儲存子系統」(第四篇文章)以改善儲存和取回等步驟。焦點是放在一項特定的工作如何好好完成,以維持或改善下一次的運作。
不過,過份關注常規工作的短期果效而忽略全面開拓個人知識管理的潛力,可能製造出新的問題。試想象幾個例子:一位工程師在解決問題時,不去審視對環境的影響為避免面對道德上的兩難;或者醫生在診斷病患的時候,為求快捷,不去徹底掃瞄不同資料庫尋找線索;或者牧者祇求‘做好呢份工’,卻忽略了他牧養的“群羊”面對金融海嘯的困難。大家都能預期到潛在的危機。
最關鍵的問題是:作為個人知識管理者,我是否關心個人的福祉過於我服務的對象?我是否全心全意地服侍(歌羅西書三23–24)他們?我是否想進步,若是的話,從何入手?
類別三:以投資為目標的個人知識管理
個人知識管理系統的輸出,都可以變成一個輸入,並且成為知識管理系統網絡的起始點(圖A),不管它是個人性的、組織性的或是社會性的。這些輸入可以當作是投資,用作完善一項服務或一個任務,或是導出更深遠影響(第一篇文章)。加添第二層反饋的目的,在於確保來自順序的知識管理系統的輸出,是有秩序和有效率地彼此連繫,達成一個相同的異象、使命、價值和長遠的目標,以減低令別人感到迷失的機會(馬太福音九36)
通識教育便是一個好例子。一個教學的組件作為一個輸出,可以成為不同知識管理系統的輸入,它們各有各計劃好的目標,例如,有人利用輸入的知識發展為一件產品、或者一項服務。十年前我為香港政府帶領發展一個通識教育的教學組件(是有關資訊及通訊科技工具對市民生活的影響),這份產品成功地分發到約400間學校裡,可惜老師們沒有使用,結果它未能影響到學生的思考,也未能改變普羅大眾的行為。
個人知識管理倡議長遠影響和回報,在尋求短線利益的社會環境難免不被欣賞。
類別四:以生命管理為目標的個人知識管理
圖B所示是由三個平行的人生路徑所組成的人生旅程,這些路徑分別是個人生命(PL),工作生涯(WL),和社交生活(SL)。沿著這些路徑,個人知識管理的輸出是用來再投資的,除了能夠豐富自己,也能產生回報,實現能夠量度和不能量化的人生目標。順序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圖A和B)透過更高層次的控制,時常被檢討和改變(有需要時會應用範式轉移)。這類型的導引稱為雙循環學習(Double Loop Learning – 2LL),是‘認識如何學習’(Learning to Learn – L2L)關鍵的一環,是智慧的象徵。
這豈不是神想我們做到的嗎?應該投資在生命的資產(馬太福音二十五27)和奔向人生的目標(腓立比書三13-14)?若我們是投資在別人身上,知識甚至可以在我們死後仍能留存(提摩太後書二2)。這個個人知識管理的導向對投資理念,終生學習,事業規劃和生命管理都能發揮果效。願神引導我們有智慧地應用它!(此系列完結)
林錦華(資深商管講師顧問)
翻譯:馮景賢
本文刊載於:HKPES《職報》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