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靈修生活往往是本末倒置!若撫心自問,可能會發現壓根底兒的目的是為求心靈暢快、滿足自我、或改善生活的品質,並非渴慕上主本身。說穿了,我們很多時視耶和華是黃大仙而已。我也不禁問自己:是不是也將靈性修持變成了喜好;變成了工作的工具去滿足一己之欲呢?這些動機不是顯而易見的!確實需要聖靈的提醒。
除了調整動機外,又因世俗文化侵蝕,在趕忙錯亂中靈修生活變得支離破碎和鬆懈。我們在夏令會、奮興會都可能試過重新立志跟隨基督及投入事奉,但絕少聽聞靈性修持要以「立志」的嚴謹態度處之。而靈修傳統中聖本篤的修道「聖願」( The Vows),幫助我們在靈性生活中重新「立願」。
努西亞的聖本篤(Saint Benedict of Nursia,480年-547年)是隱修制度的創立者,他於529年撰寫《聖本篤會規》。雖然會規十分嚴格,但卻又合乎中庸之道,能平衡敬虔的追求及兼顧人性的軟弱。而當中的「聖願」,包括「恆居」、「日進於德」、「服從/聽命」,雖然起初所針對的對象是立願過隱修生活的修道者,但其實也為現代人如何在日常中過靈性的生活立下一個可循的框架和導引。
恆居( Stability):強調及承諾對上主、對群體、對其他關係的委身
「恆居」對我而言,其一就是操練與上主之間的關係。多年前曾因傷痛和失望,信仰之路走到近乎絕處,差點兒要放棄。但感謝上主的恩典,藉種種艱難挑戰我的信仰和淨化我的雜質。好一段時間,很想逃避,棄之如敝屣。但「恆居」再一次觸動我的心靈,提醒我:我與上主的關係是永恆的,祂以永遠的的愛來愛我,無論疾病、健康、貧窮、富有、高處、低處、刀劍、危險…..祂並沒有,也一定不會離棄我。同樣祂也期望我以忠誠持守這關係。
除了不輕言放棄與上主的關係外,我們也可以重新檢視那些關係( 家人、夫婦、工作、教會、社群、甚或與大自然的關係)需要重整,並在上主的恩光下扮演好這些關係的角色。
日進於德(Conversion):強調持開放的態度,在平凡中不斷成全(becoming)並展開身、心、靈的蛻變(transforming)的過程
「日進於德」提醒屬靈的操練不是追求更多滿足,或更多擁有,而是更多的捨棄,更多的節制。幼年因家境清貧而衍生一種無形的比較心態,又加上婚後二十多年常搬家,過著「飄流」的生活(其實亦不是那麼糟糕,只是人總想過更好的生活而已),希望擁有自己的物業便成為一種「熱切」的渴求。或者這樣說,渴求穩定是無可厚非,但問題在於若將追求的東西偶像化,誘使自己在做任何選擇時,將重心擺在錯誤的地方。
另外,香港的教育制度扭曲得異常變態。作為母親,幾年前也不經意地受著「贏在起跑線前」的文化所影響及荼毒,再加上自己追求卓越的心態作祟,便不自覺地安排女兒學這學那。到了臨界點,才猛然發現過了線。而「日進於德」也正好再次敲醒我如何服膺在聖靈的引領下,在日常生活中操練捨棄及節制:捨棄自己認為絕對的想法;捨棄過多的邀請;節制購買的欲望;節制對知識的渴求、對資訊的接收;在繁忙的備課中要適時停止;割捨追求別人的肯定和認同……等。
在你個人面對的生活和工作處境中,那方面是需要蛻變,成全上帝要你成全的樣式?
服從/聽命(Obedience):強調順服背後的聆聽(靈聽)
李達修神父[1]這樣描寫:『「聽命」的確是個可靠的準則,來幫助我們「安定」與「成長」。因為在不斷熟練的「聽命」中,漸漸成為回應盟約(聖願)的重要美德。我們不但在領受上主的教導,及承行祂的旨意,漸漸我們更能「覺悟」出當中一切為自己、為別人、為世界的意義,使我們真正能做到表裏合一地順應配合,達致「樂天知命」的境界。』
神父所講的「樂天知命」,與楊錫鏘牧師從創造神學看召命,是源出於一轍。服從/聽命~看一切所經歷的事物為神所賜予的分[2]~並不容易,尤其面對生命的傷痕和苦難。往昔我是個順命的信徒,至少表面看來如此,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靠著堅毅和對信仰些微的執著,總算在患難中撐過去。但接二連三的衝擊,生活面對不同的波濤,才發現我底順服是帶著條件反射而作出的反應。學習耶穌的榜樣,願爾旨成就,順服至死,真箇說易行難。唯有深深浸淫在上主的愛中,被其懷抱,不斷聆聽(靈聽)微聲的召喚,明辨其中真相,才能甘願順服,在世道艱難中仍懷著盼望。而聆聽、辨別,進而順服,是一生操練的功夫。
你如何在你的當下處境中操練聽命的功課?你又是否願意在你日常的靈性修持中重新與上主立願嗎?
原文載於:www.winnietse.com
[1] 李達修,從本篤靈修中的「終身許諾」淺看「盟約」,神思,第五十三期,2005年5月,47-58頁。
[2] 順服/聽命不等同逃避責任;知道自己的「分」,亦並不等於不需盡上應盡的力,但很多時人會將兩者混為一談。
謝麗婷
HKPES Associate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