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彎曲的,不能變直;缺少的,不能足數。我心裡議論說:我得了大智慧,勝過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而且我心中多經歷智慧和知識的事。我又專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這也是捕風。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 」(傳一14-18)
做基督徒日子久了,用的宗教詞語愈來愈多,但對信仰內涵的了解反而好像愈知愈少,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對生活際遇的理解。對未信的朋友來說,有些人會認為根本沒有際遇這回事,生活中的一切只有統計上的或然率;有些人則會說:「一切都是整定的。」
把這個問題問基督徒,得到的回答往往令人十分困擾。有些基督徒會說,他們的一生大小事情都有上主美意,只要他們活在上主的旨意之中,上主就會把對他們最好的賜給他們,所以要切切尋求上主的旨意……問題是,這是否表示如果尋求旨意的行動失敗的話,人們就會不在上主的安排之內呢?若是如此,又如何驗證呢?
對此,有些基督徒會說,其實「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八28),於是只要人愛神,那麼他所遇到的人和事都會互相效力,叫他得益。這種說法很能在事後自圓其說,但人生很多際遇和抉擇都與「是否愛神」無關,所以這話的實際效用不大。
當然,亦會有基督徒認為,上主給予人自由意志,所以人要對自己的抉擇和行為負責,如果人一生所有事情都在上主的安排之內,人就只是機械人而已,所以人要有智慧和勇氣去面對人生,而人生是有各種可能性的。
基督徒,似乎比未信的朋友更被人生的際遇困擾。於是我們回到聖經,回到討論「日光之下」的傳道書 。隱隱然的,我們發覺,傳道者好像並不鼓勵對探求人生實况以外的事情,他說:「我又專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這也是捕風。 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雖然傳道者並不反智,但他的觀察卻值得令人深思。
對於人生,我們可以明白多少?在創造主面前,我們用自己的智慧可以參透人生嗎,還是這只是與狂妄沒有分別的捕風行為?若我們能接受自己作為受造之物的限制,也許我們就可以開始去思想在日光之下,我們所應該抱持的人生態度。而是否萬事都已早由上主所「整定」,已經不再重要,亦不必回答。
作者:楊錫鏘、黃讚雄
本文原載於《時代論壇》2012年1月15日,第1272期,並蒙允許刊載於HKPES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