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享受,享受犧牲」說起來好像是老生常談,但是做到的人卻不多。十五世紀著名修士聖依納爵(St. Ignatius)提到生命中最重要的是:「愛和服侍」。愛代表的是一種「情緒」、「動機」和「精神」。服侍代表的是一種「行動」、「奉獻」和「犧牲」。如果我們把做一件事情當成「犧牲」和「奉獻」,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先,我們做事的動力和積極性都會不一樣。
這使我想起《怪誕行為學》 [注一] 作者丹‧艾瑞里(Dan Ariely)提到的一個實例:「幾年前,美國退休人員組織問一些律師是否願意低價為一些需要幫助的退休人員服務,大約是一小時30美元,律師們都說無法接受。於是,該組織的項目經理想出一個絕好點子:他問律師們是否願意免費為需要幫助的退休人員服務,說可以的律師佔壓倒性的多數。」為甚麼會出現以上情況呢?有工資不是總比沒有工資好嗎?為甚麼律師們會出現這種矛盾的情況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若對這些律師說是免費為退休人員服務時,他們馬上想到的是「奉獻」和「犧牲」,在心態上是沒有想過要有回報的,故此即使沒有錢也樂於接受。但是如果你以低價請他們提供服務,他們馬上就會覺得這生意是「蝕本」的,一個律師的時薪遠高於$30,他們的不接受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由頭到尾都只是把「服務」當作—盤生意,因此是不會主動「奉獻」和「犧牲」的。
是的,在職場上,若我們每事都斤斤計較,往往會過分在意自身的得與失、付出與收入不相稱,內心憤憤不平之餘,亦很容易失去了從工作而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有時我們不妨多培養一點「阿Q精神」,少點計較,多點「奉獻」和「犧牲」,或嘗試乾脆以「義工」的心情「打工」,將可能是一種自得其樂的境界。
在職場中提出「愛和服侍」,不少人會認為是痴人說夢話,因為在他們眼裡,工作間只是勾心鬥角的場所,即使自己不傷人也要提防別人傷害,如此便把自己弄得很不開心,試問別人又怎會開心?前文提到聖依納爵,那就不妨多提他一件事跡。聖依納爵的出身是一個貴族,他從來沒有忘記保護自己屬地和臣民的重要,甚至犧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在法國入侵時,他站在城牆的缺口,用身體阻擋敵人的入侵,這種「捨己助人」的心態的確感動人心。及後,他更捨棄了一切財富以進行徹底修行,靠行乞為生,並堅持每日到醫院探望病人。要將這種「無私」和「先顧人後顧己」的精神應用在今天鬥權術、爭上位的職場上,確是件難以想像的事。但最低限度,我們可否從一份同理心做起:下次工作時,不妨先替「老闆」想想,也替同事想想,亦替客户想想--周邊的一切,說不定會因為你這份微不足道的體恤而變得美麗一點。
[注一] :參丹‧艾瑞里編:《怪誕行為學》,趙德亮、夏蓓潔譯,中國:中信,2008,頁66-67。
文章原載於「格思」iQuest.hk – Quest Institute 的網絡事工。Quest Institute 由一群基督徒創辦,是香港政府認可的非牟利文化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