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牧養

職場事工淺談(II)

在前兩期的《職報》討論職場事工時,我們提及個別職場信徒或信徒群體,都會以「職場宣教佈道」、「同儕相交支持」,以及「塑造職場文化與價值」三個事奉方向來看職場事工。本期繼續探討職場事工這課題,但會從教會的角度去看看,以及討論這事工對教會的意義。

持不同神學觀點或具不同宗派傳統背景的教會或牧者,都會對職場事工有不同的詮釋、理解和感到不同的意義,因為這事工的背後涉及很多聖經、神學和牧養的基礎課題,例如:教會觀、屬靈觀、工作神學、牧養神學、宣教神學等。筆者不打算在此討論職場事工的神學,但會基於過去觀察,與大家分享現時教會有的大概三種不同的職場事工意義或模式。

以佈道為最終目的

有些教會十分強調信徒在工作崗位的見證佈道;對這些教會而言,職場事工的目的是鼓勵和支援弟兄姊妹在工作的地方傳福音,及邀請同事返教會。牧者常提醒信徒要在職場上有好的行為見證,包括好的人際關係和好的工作成績,但最終目的都是藉此見證基督,帶人信主。通常這類教會整體來說是佈道型的教會,因此信徒的職場亦是教會的福音禾場,信徒是教會差遣到不同工作崗位佈道的宣教士,而教會則成為這些宣教士的大後方。

佈道既然是教會存在的重要目的之一,這種以佈道為目標的職場事工都是合乎聖經的教導。不過,筆者所見到的這類型教會,往往太著重鼓勵弟兄姊妹見證佈道,而有時會忽略他們在職場所面對的挑戰和壓力,因此未必能為他們提供適切的牧養;又或者有時走到一個極端,強調佈道是信徒日常工作的目的,因而忽視了神給人工作的文化使命,以及信徒透過工作做忠心管家的聖經教導。

以職場事工作為一種牧養模式

在九十年代之前,香港的職場變化和對上班一族的挑戰,並沒有像今天那樣急劇和猛烈,教會傳統牧養模式仍可應付大部份的職場信徒需要。但九七金融風暴後,信徒越來越感到職場的衝擊和壓力,他們不單發覺在工作要求和信仰生活上出現張力,亦開始重新反省工作對自己人生的真正意義。一些教會牧者當看到這狀況時便尋求出路,希望引進新的牧養模式來幫助職場信徒。以牧養職場信徒為主導的敬拜、主日學課程、小組、職場探訪等等不同的事工相繼出現,亦有教會為事工加入額外的資源和人手,務求能給予職場信徒適切的牧養。雖然這類的教會並不多,而所作的改變能否帶來成效尚有待檢視,但教會能從起初關注到現在推行這事工,經已跨了一大步了,這實在是可喜的現象。

不過,據筆者的觀察,有些推行職場牧養的教會,認為職場信徒的牧養,只是教會內不同信徒群體牧養的一種;她們很可能會將職場事工只作為一種靈丹妙藥,一個解決職場牧養問題的方法。這種思想可能會將教會的職場事工局限在一個被動或反應性的層面,教會因而只扮演職場信徒的救傷站、補給站而已。如此便忽略了這事工可以帶來對教會的積極反省,以及它真正的意義。

以推動信徒建立職場祭壇為目的

推動信徒建立職場祭壇的教會,視職場事工為三個理念或使命的結合;它們是:信徒從神領受的「人生召命」、「信徒皆祭司」的事奉觀念,及教會「裝備信徒」的責任。「召命」是個別信徒的人生方向,「祭司」是他的身份(不論他的人生方向是甚麼),而「裝備」是教會給予信徒的牧養、教導和支援,目的是建立基督的身體──教會(弗4:12)。

當我們的教會觀不是只著眼在四幅牆內的教會,又或者只有周末聚集形態(church gathered)的教會,而是一個無牆的教會,亦是一個於信徒平日上班時,仍以分散形態(church scattered)存在的教會的話,那麼信徒的事奉便不止於聚集的教會,亦會在分散形態的教會中進行;因此他們會在日常的工作中履行祭司的職份,亦即在職場中建立祭壇榮耀神。這個祭壇基本上是信徒工作與信仰的結合,但當中所包含的意義和內容,會因個別信徒從神所領受的不同召命而有所不同。另一方面,教會亦會以此方向裝備支援職場信徒,包括幫助他們尋找召命及在職場中結合信仰、發揮恩賜和榮耀神。簡單來說,這種職場事工就是一種日常生活的事工(Ministry in Daily Life)。

持以上這看法的教會不多,而將這觀念付之實行的更少。其中的原因除了是缺乏適當的人選去擔任職場事工牧者之外,還有是因為在華人教會中尚未有一個成功或證明可行的模式出現,現時推行這事工的教會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邊嘗試邊做。不過希望假以時日,現在推行(或嘗試中)的教會能為其他教會提供一些可行模式作借鏡。

袁海柏(HKPES董事、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職場牧養事工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