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D職人Bloggers 圖像折射信仰 葉沛森 Sam 聖經與職場

《約旦河邊瞥見三一的團契》

基督受洗見於四卷福音書。[1] 這些記載說明基督受洗的歷史事實,並讓讀者得到其中意義。概括而言,受洗是耶穌的職事與公開宣講的開始 (路三 22-23);這洗禮顯明耶穌的身份是神的兒子 (太三17);耶穌藉參與水禮表示與罪人的處境認同,與他們站在一線上 (太三 15;林後五 21);從而引申受洗是神兒子虛己的其中的一項行動 (腓二 7)。

除了上述的基本觀察,讀者細讀經文能發現進一步的屬靈意義,引導神學觀念的思考。這些記載當中以馬太的段落較長,記錄了「約翰想要攔住他」,並天上來的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馬可和路加的記載相對較為簡短,而那從天上來的聲音則強調「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換言之,馬太記錄的聲音,其說話對象是在場的見證人;而馬可和路加所強調的是耶穌本人乃是那聲音所直接講話的對象。路加沒有提及施洗約翰的角色;而另一特點是提到「禱告的時候天開了」,其他福音書沒有提及水禮過程中的禱告。綜觀符類福音的記載共通之處:天開了,聖靈如鴿子降在耶穌身上,從天上有聲音。聖父、聖子、聖靈一同出現在這事件中。

《約翰福音》是否也同樣強調父、子與聖靈在事件中的彰顯?首先,約翰沒有直接記錄耶穌受洗,而是記錄施洗約翰的證詞,證明當時聖靈降下住在耶穌身上。換言之,福音作者沒有親自旁述事件,而是引施洗約翰的說話來交代所發生的。《約翰福音》雖然沒有「我的愛子,我喜悅你」一句,但天父的聲音卻清楚被聽見,因為約翰作證:「那差我來用水施洗的、對我說:『你看見聖靈降下來,住在誰的身上,誰就是用聖靈施洗的。』」。

那差遣約翰的,按一章 6-7 節:「有一個人,是從神那裏差來的,名叫約翰…」,明顯是天父差遣他。而且清楚預告基督受洗將有聖靈降下。換言之,四卷福音書都表達父、子、聖靈在這洗禮事件中各有獨特角色。雖然「道」成為肉身與世上罪人認同,是神聖三一中的第二位的任務,但三一神在祂一切的作為中都是一致地行動,在基督的洗禮中三一神的彰顯讓世人瞥見祂的奧秘。

聖父從天上發聲 (太三 17,可一 11) 並非頒布律令亦非為審判,而是讓人明白祂心裏的「喜悅」,祂至愛的聖子如今與世人站在一起;基督進入河中,與眾懺悔者的舉止相同,河水沒有因祂的聖潔與威嚴而分開。永恆的聖道站在約旦河裡面的一刻,不是河水將聖道洗滌;而是聖道使這洗禮成為聖潔,為教會日後的水禮提供有效的基礎。

聖靈徐徐下降住在基督身上 (約一 32-33)。[2] 教父區利羅 (Cyril of Alexandria, c. 376-444) 指出當聖靈降在第二位亞當身上,即耶穌身上,此乃人類得以與神關係重建的重要里程碑,代表著自此之後世人重新獲得聖靈內住的基礎。區利羅的論據建立在《創世記》六章 3 節,「耶和華說:人既屬乎血氣,我的靈就不永遠住在他裏面…」。隨著始祖的墮落,人類失去了藉聖靈與神進入親密團契的可能;但道成肉身的基督,取了完全的人性,祂受洗時聖靈的降下停留,顯明人性在基督裏重新獲得聖靈內住的恩典。[3]

基督的受洗,將三一生命內蘊的平安、喜悅與團契,帶入我眾罪人的群體中間。過去教會的基督受洗圖像中,不乏例子讓我們看到畫家的努力,重現這三一彰顯的時刻。例如喬托 (Giotto, c. 1267-1337) 在意大利一所教堂內的濕壁畫,描繪基督受洗時聖父從天俯視,左手捧着象徵聖道的聖經,右手伸出與正下降的聖靈和基督連成一垂直線,表達三一一致行動。由於壁畫年代久遠 (約十四世紀初作品),顏料保存的狀況欠理想,形狀如鴿子的聖靈只能隱見到 (下圖紅色長方形標示範圍)。下文各附圖皆為作品的局部特寫,讀者可利用文章結尾的互聯網連結觀看作品全貌。

The Baptism of Christ, Giotto (c. 1305)

歷代教會中並非所有宗派皆接受將聖父以人的形狀繪畫。[4] 委羅基奧 (Andrea del Verrocchio, 1435-1488) 與達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的基督的受洗作品中,聖父僅以一雙手表達,是比較含蓄的處理方法。聖父的手並非合什或者抱拳,而是兩手張開正在差出聖靈。聖靈造形如鴿子,以白色表示其聖潔,鴿子的形態對稱,翅膀水平伸展,予人輕盈但穩妥的感覺。象徵榮光的金色線條自最頂由上而下散射。約翰小心翼翼把水澆在基督頭頂,基督神態平靜,對於這本為罪人而設的水禮沒有半點嫌棄或者認為是多此一舉。澆在祂頭上的不是膏立君王馨香的膏油,而是象徵除去污穢的河水。往後在耶穌的傳道生涯中,即使有人把香膏澆在祂頭上,也只是為祂安葬預備而已。畫家呈現讀者眼前的景像,驅使人反省當主到世上來,人看待祂的方式與祂的身份顯然並不對稱。

The Baptism of Christ, Andrea del Verrocchio & Leonardo da Vinci (from 1470 until 1475)

十二世紀亞奎丹公國 (Duchy of Aquitaine) 一位貴族埃莉諾 (Eleanor of Aquitatine, 1122-1204) 擁有一部手抄的詩篇歌集 (又稱「費康詩篇歌集」 Fécamp Psalter),當中有一幅約七吋高四吋寬的插圖,繪畫基督受洗。畫中人物從圖畫左邊至右邊分別是施洗約翰,耶穌及天使。這樣的佈局令讀者有點意外,因為按傳統和一些成文的繪圖指引,都習慣將約翰安排在畫面的右邊,如此他以右手為耶穌施洗看來比較自然。費康詩篇歌集的插圖將約翰安排到左邊,而他用左手按在耶穌頭上,其意思亦是有點隱晦。值得留意的是對於表達聖父所採用的方式,比之前兩個作品更為抽象 —— 以波浪型曲線代表聖父的榮耀或是祂的聲音。基督的身體浸入水中,但水面並非平直,而是圍繞祂聳立。這形態並非隨意或偶然,因為在教父時期,有釋經者特意將舊約和新約中有關約旦河在的敍事排比並列。昔日在約書亞、以利亞和以利沙的事蹟中,以河水分開為上帝的工作可見的證據;而當基督受洗,河水的動態相反,河水從四面湧到基督周圍來表達這是特殊而神聖的時刻。因此,在一些作品中,畫師刻意將河水繪畫成聳立的模樣以表達這觀念。在這觀念之下,約旦河彷彿有份在上帝的工作中,成為劇本中的一個角色,而非純粹被動的自然環境。

Fécamp Psalter, folio 19r (c. 1180)

除了以抽象圖形表達聖父的聲音和天開了的景象,畫家另一個策略是把神聖融入自然。弗朗切斯卡 (Piero della Francesca, c. 1415-1492) 為其家鄉一所修道院內教堂繪畫的基督受洗圖是一個具代表性的例子。聖靈如白色的鴿子,不是疾飛而過,而是平靜地滑翔,其形態融入背景的天空之中,彷彿是其中一片薄薄的浮雲。人若是在畫前經過沒有細心留意,可能不察覺聖靈的下降。事實上,這構圖上傳遞了特定的聖靈觀 —— 聖靈的降臨和祂的作為靜悄無聲,不張揚不喧嚷,與神創造的世界融和在一起。至於聖父的彰顯和聲音,畫家用穿過樹梢的陽光來表達,讀者看不見任何特殊的形狀,畫師的手法含蓄但並不抽象 (下圖以紅線表示畫師繪畫陽光的範圍[5] ),並且跟描畫聖靈的方式貫徹,即上帝的作為與祂所創造的秩序並不抵觸衝突。上帝定意成就救贖,藉基督道成肉身,又有聖靈的扶持引導,甚至天開了讓世人聽聞聖父的聲音,這些皆是以溫和的方式臨近世人。上帝愛惜祂所創造的人,這愛在基督受洗,三一的自我彰顯中被世人看見。

The Baptism of Christ, Piero della Francesca (after 1451)

[1]《馬太福音》三章 13-17、《馬可福音》一章 9-11、《路加福音》三章 21-22,與及《約翰福音》一章 29-33
[2] 中文和合本聖經採用「住」,新漢語譯本採用「停在」,原文動詞 μένω,在新約聖經中出現 120 次,其中約 45% 在約翰文書中出現,即《約翰福音》,約翰書信並《啟示錄》。例如約十四 16-17 論到保惠師與信的人永遠同在,所用的動詞相同。「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就是真理的聖靈,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為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你們卻認識他,因他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裏面」(約十四16-17)。
[3] 參 Daniel Keating, “The Baptism of Jesus in Cyril of Alexandria: The Re-creation of the Human Race,” Doctores Ecclesiae, vol. 8 (no. 2, 1999): 201-222.
[4] 這種做法在東正教會的傳統中不予准許,因為從舊約到新約,聖父的神性本質沒有以可見的人的形狀向世人顯現。俄羅斯正教會曾於 1667 年的莫斯科會議中明文禁止以人物形象繪畫聖父。然而西方的繪畫傳統卻沒有這樣的想法,也不認為 1667 莫斯科會議議決具有約束力。
[5] 原作中象徵聖父聲音或榮耀的陽光線條纖細,不易辨認,讀者可到連結網站上查看高解像圖片。

圖片來源:

The Baptism of Christ, Giotto (c. 1305)
https://www.wikiart.org/en/giotto/the-baptism-of-christ

The Baptism of Christ, Andrea del Verrocchio & Leonardo da Vinci (from 1470 until 1475)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The_Baptism_of_Christ_(Verrocchio_&_Leonardo).jpg

Fécamp Psalter, folio 19r (c. 118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Images_from_the_life_of_Christ_-_The_baptism_of_Christ_by_St_John_the_Baptist,_an_angel_holds_Christ’s_robe_-_Psalter_of_Eleanor_of_Aquitaine_(ca._1185)_-_KB_76_F_13,_folium_019r.jpg

The Baptism of Christ, Piero della Francesca (after 1451)
https://www.nationalgallery.org.uk/paintings/piero-della-francesca-the-baptism-of-christ

【作者保留版權】

葉沛森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客座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