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兩年,中國神學研究院聖經科教授楊錫鏘牧師(楊醫)數度主領HKPES的經文默想小組聚會,在聚會中,小組成員均有美好的分享。《職報》會將有關分享整理後刋登,以饗讀者。
日期︰2013年6月22日
經文:(馬太福音19章28節-20章16節)
朗讀與默想
互動對話
組員們默想後的分享和提問,以及與楊醫的對話。
分享1:
雖然前文是財主,而帶出他們正在比較當中,但如果彼得是真正捨棄一切,他還會問這個問題嗎?到底什麼是事奉?如果他認為付出愈多,收穫愈多,似乎他不明白父神的心意。父神已準備最好及足夠我們的使用,無論我們做多做少,都會夠用。在葡萄園的比喻中,只有第一批的工人知道工價,及後的已經不知道。所以神其實很愛第一批的人,因為他們可以和神有抱怨,又知道一切工價等等。而後面的什麼都不知道,只拿了工錢就離開了。 楊醫回應: 讓我們深入探討一下這比較的重點。你提及早來的人很好,因為他們能夠知道工價。但其實會否是更慘,因為他們會有比較。就像我們今日,其實什麼都不知道。彼得都不知道。耶穌提及的百倍等,其實沒什麼用,反而知道了更會有期待。另外,前面的工人未必比後來的說話更多,只要作者選擇寫這一部份的對話。因為這對話有重要的事,作者想帶出來。這裡有三批人,先來的、中間的、及後的。作者在處理方面又有不同。第一批的是沒有直接對話,只是提及曾應承給工價的數目;而第二批則有和主人直接對話;第三批有更加多對話,園主有問,他們亦有答。到給予金錢時卻是相反,第三批只是收錢,第二批沒有提及,而第一批有對話。這裡就是作者想我們留意的重點。如果再看前一點,在請工人時,分別在第一批人有協商價格,第二批估計也有協商,但主人提及你們來吧,別計較價錢,我也會請你。而第三批是完全沒有協商價錢。大家有否想過這代表什麼?他的重點是在不同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及心態。大家應該多留意這些特點才能掌握耶穌透過不同比喻而帶出的真正意思。
分享2:
剛才楊醫提及幾班人,經文中其實三班人也沒有提及他們在想什麼,唯一在第二十節中,最先那班人認為應該有多點工錢。這好像對比彼得,像彼得已經投資很大,然後耶穌很有技巧地用這個比喻回答他。事實上,彼得好像作為一個投資者心態跟隨耶穌,但其實他將事奉世俗化,就像我們很容易在教會中聽到的一樣,奉獻亦是同樣心態。但耶穌說的天國似乎不是這樣,不是一個市場經濟。如果你以此方式看天國,那在前就正正會在後。
楊醫回應:
是的,這正是今日的重點。從創造的角度出發,上主給我們的都是禮物,這和投資相反,禮物不是我們賺取的。最近在柬埔寨的一對韓國宣教士,一家六口發生交通意外,兩女生還。這些人真是放下所有跟從主,但結果如此。我們會問神,不是應該保守他們,給他們多福的嗎?所以不是這樣計算的。我想再說多一點背景,葡萄園收割時是要很多人手,因為一熟就要收割,不然就會浪費了心血。所以一天光就開始請人,其後發覺不夠,便繼續請人。其實他是以三個小時為一個單位。巳初是九時,午正是十二時,申初是三時,酉初是五時。六時就要下班,但酉初仍是要請,可能是因為實在太多。所以耶穌要強調的是那班工人,第一班就會協商,到最尾時,他說你們為什麼還閒站,其實閒站不是指他們很空閒,閒站其實是沒有工做,是很焦急。於是先來的就看這是一個合約,而後來的就看成是一份禮物。心態是很大分別,一個是計較,是投資的心態。而後來的則是感恩的心。所以這裡的是兩班人的心態而不是公平問題。
分享3:
有時我也像彼得一樣,要求事奉及工作會有回報。所以經文中,「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將來我們要得什麼呢?」更令我扎心的是,「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紅了眼嗎?」好像我們更不配得到上帝的恩賜。所以我們與上帝的重點是在關係,為何我們看到上帝對其他人好就覺得不公平呢?這是我一個很深的反省。我們看這世界應該用神的價值,而非世界的價值。
楊醫回應:
聖經上有說賞賜是有分別的。即是我們忠心事奉,神是會記念的。不過重點是心態上。從一個不好的心態看,就好像神在利誘你一樣。不過我相信這是一個鼓勵,而非要我們在計較。其實這些通通都是恩典。這裡的重點是我們不應計較,而像後來的,甚麼都不用計。十分感恩。如果你計較反而會變了在後。
分享4:
彼得說捨棄了一切跟從耶穌,能得著甚麼,就好似一條方程式,即是捨棄就是離開一些東西,然後跟隨耶穌。我覺得葡萄園比喻亦是一樣。但我留意到在葡萄園比喻中,他用了數次「出去」,無論是清晨,中午,午後等。那個「出去」就是指家主出去。當只剩那麼少時間,他仍會出去,我覺得家主沒有浪費時間。當然,工人離開現況也有付出,但背後更多是家主的恩典。家主的出去就是家主的心,要工人能有得著。
楊醫回應:
是的,經文後面也有提及,家主是給。從這主題去想,一開始主人是可以選擇,選擇最叻、最能幹的人。但到最後,就算能力不佳他也接受,這全因他喜歡恩待他們。所以重點是後來的是不配,但神也恩待他們。
分享5:
我覺得重點仍是在心態上,事奉時是否謙卑。彼得也有不認主,聖經也有說神愛好人也愛歹人。所以,神是愛我們的本相,因為神按自己的樣式造人,耶穌看每個人都是平等,而非看他們的成長、金錢等等。就像保羅所說,無論我們是缺乏、是富足也好,我們也應該謙卑跟從主。
楊醫回應:
這經文我們也可以多想平等這問題。如果從合約的角度而言,是不平等。但到底甚麼是平等呢?平等不等於平均。其實在這裡,無論甚麼回報都是禮物,甚麼人他都會給。禮物就是這樣。如果神要跟你去計,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會計不下去。所以原則是不同的。如果神用禮物原則待你,那你就不要用合同原則事奉祂了。這是我們在商業社會中很難明白的,因為商業社會中沒有禮物,所以很難理解。
分享6:
剛才姊妹分享中,耶穌的比喻說,很多在前的人都要在後,在後的要再前。早來的人認為我們做了一天,工錢是否更多呢?其實我們內心都同意工人們的想法的合理期待,而這正是彼得的想法。但家主的反應很有趣。家主是直接說我當好人也不行嗎?神似乎是想我們明白我們與上帝身份差很遠。
楊醫回應:
創造觀點上正正就是這一點,整個創造都是一份禮物。有精神上班,有生命本身已經應該要感恩。這是聖經在說的創造主。我們的回應,應該是感恩,多少也不要緊。我們亦知道祂的為人如何。所以我們不必擔心那麼多。
整理:廖展威
本文刊載於:HKPES《職報》十二.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