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見證

我為此而活

“What on earth am I here for?” 是多年前一本在美國、甚至全球的暢銷書:《The Purpose Driven Life》(中譯:《標竿人生》)的分題。作者Rick Warren牧師挑戰地球上每一個人:你在世上是為了甚麽?這既是直接了當的問題,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從出世到成長到死亡,人生自然地充滿挑戰;在每個挑戰中,我們都要作出選擇,即使你認為一生都平淡穩定、毫無驚或喜,事實上這就是你選擇的結果呢!既然人生是我們的選擇的結果,我們實在要好好回應「你在世上是為了甚麽?」這問題了!

我的工作生涯表面上是因著生活的實際需要,被動地按著別人給予的機會而作出選擇;起初還是既來之則安之,及後看見同期的朋友或同學有更好的收入,在不想跟別人比下去的推動下轉到營銷行業,既沒有實際了解何為營銷,更沒有考慮自己是否適合,只因營銷行業能賺豐厚的佣金而已!事實上身邊的家人或朋友都曾表示想不到我會當上營銷員,可想而知我因這膚淺的原因作出了一個極不適合自己的選擇。可幸的是我後來加入了一間跨國企業,得到整全的企業營銷及營銷管理訓練,方知道營銷在整個商業運作的位置及相關的概念;雖然這些都是我在營銷行業打滾多年後才掌握得到,這些年來的經驗卻預備了我日後當上心理輔導員的基本技巧,包括待人接物、聆聽及分析等等。然而,以賺取金錢為主要的動機,雖然有助我變得積極進取,久而久之卻變得唯利是圖!

這個變化在我於IT業的火紅年代轉職至電腦軟件營銷行業更為明顯。電腦軟件的日新月異固然為人類生活帶來很多突破,特別在醫學上更是造福人群。問題是我們真的需要這些突破嗎?IT業強調創新,硬件如是,電腦軟件的發展更是不能停下來,實際的現象卻彷彿是用家要被這些「創新」牽著走。在那些為電腦軟件營銷的日子裡,我已不再是為客戶提供能滿足需要的方案或產品,而是為客戶「創造」他們從不察覺的需要,為的是要他們採用我所銷售的電腦軟件來滿足我為他們「創造」的需要。最要命的是:在過程中,電腦軟件的功能並不重要,跟客戶的關係才是最重要,包括相互信任及得益等等。問題不在於這些關係,反之這種關係也是心理輔導過程中的基本需要;問題卻是我的動機只是為了滿足公司近乎不合理的銷售額目標,能達標固然讓賺取與付出的努力近乎不合比例的佣金,最令我反胃的是原來這一切都是源於只圖短利的股票投資者及投資銀行家!更諷刺的是自己多年努力的經濟成果也隨著金融風暴,成為這些投資者或投資銀行家的戰利品。

正如上文所說,人生就是選擇的總和。換言之,我們作出壞的選擇的同時,也可以作出好的選擇。使徒保羅在聖經羅馬書說「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對我而言,這個教導重點不在人在神恩典下得益處,而是神在萬事上都有主權;我們固然要為作出的選擇負責,結果卻仍然要看掌管我人生的主宰的旨意;知道神在我人生中的旨意,既要我們的主動尋覓,也要我們謙卑地活在神的主權中。就在人生的低谷時,神使用Rick Warren牧師的鼓勵,我認真及耐心地尋覓 “What on earth am I here for?” 的答案。當我按另一位作者:Bob Buford的《Halftime》的建議,為自己的前半生做一次檢視(stock take)。如上所說,在工作生涯的層面上,營銷工作的歷練成為我日後以心理輔導為事奉的方向一個很好的參考。在檢視中我更發現「人際關係」是我人生中最被觸動的一環,從小孩到青少年、從初出茅廬到中年危機、從人生逆境到被神挽回等等的經歷中,讓我培養出一顆敏感人內心感受的心靈;營銷工作的訓練也成為我在心理分析發展的基礎。然而,最重要的是在檢視的過程中我找到Bob Buford在《Halftime》強調的 “the one thing”、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奉獻自己,以心靈關顧去服侍他人,回應掌管我人生的神對我那份不離不棄的愛」。

弟兄姊妹,神可以在我這個平凡小子身上作的事,也同樣可以在你、妳身上作,原因只有一個:因為我們都是屬於衪的;所以,“what on earth am I here for” 的答案就是創造我們、掌管萬事及為我們捨己的「上帝」。

高銓邦Victor Ko(心理輔導員)

 

本文刊載於:HKPES《職報》十二.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