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與職場

等候,是為了起行

出14:9-22 (9)埃及人追趕他們,法老一切的馬匹、車輛、馬兵,與軍兵就在海邊上,靠近比哈希錄,對著巴力洗分,在他們安營的地方追上了。 (10) 法老臨近的時候,以色列人舉目看見埃及人趕來,就甚懼怕,向耶和華哀求。 (11) 他們對摩西說:「難道在埃及沒有墳地,你把我們帶來死在曠野嗎?你為什麼這樣待我們,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呢? (12) 我們在埃及豈沒有對你說過,不要攪擾我們,容我們服事埃及人嗎?因為服事埃及人比死在曠野還好。」 (13) 摩西對百姓說:「不要懼怕,只管站住!看耶和華今天向你們所要施行的救恩。因為,你們今天所看見的埃及人必永遠不再看見了。(14) 耶和華必為你們爭戰;你們只管靜默,不要作聲。」(15)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為什麼向我哀求呢?你吩咐以色列人往前走。(16) 你舉手向海伸杖,把水分開。以色列人要下海中走乾地。…. (21) 摩西向海伸杖,耶和華便用大東風,使海水一夜退去,水便分開,海就成了乾地。(22) 以色列人下海中走乾地,水在他們的左右作了牆垣。

對很多在職信徒來說,遇上「前無去路,後有追兵」的困局雖不能以「常見」來形容,但可說是絕不陌生。當遇上這種情況時,我們就有一種一定要「做D嘢」的壓力,而且由於形勢緊急,我們不但要「做D嘢」,更是要「馬上做D嘢」,這是職場現實,更是對一個人的應急和競爭能力的嚴格考驗。

問題是,我們覺得自己的處境已經是「前無去路」。

在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記述中,對於他們如何走過紅海,最後得以脫離法老的追殺有詳細的記載,這也許能夠給予我們一些重要的啓廸。

《出埃及記》第14章一開始,就指出埃及大量的軍隊已經追到了以色列人在紅海旁邊安營地方的附近,並且在海邊集結。很明顯,以色列人的形勢十分危急,當埃及軍隊部署完成,進攻就會立即展開,而因為雙方都在海邊,以色列人在地理環境上根本無險可守,一旦與軍備良好、訓練有素的埃及軍隊正面交鋒,後果自然是全民覆沒。

在情勢危如懸卵下,以色列人對摩西說:「難道在埃及沒有墳地,你把我們帶來死在曠野嗎?你為什麼這樣待我們,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呢?我們在埃及豈沒有對你說過,不要攪擾我們,容我們服事埃及人嗎?因為服事埃及人比死在曠野還好。」以色列人的說話表面是向摩西投訴,這當然不能用理性正面回答,但其內含的信息卻是十分清楚,而且是摩西無法廻避的,就是:「請你馬上做D嘢!」

其實,摩西又何嘗不知道要「馬上做D嘢」呢?問題是:「馬上做D乜嘢」呢?在回到《出埃及記》的記述前,我們不妨細想一下,由於以色列人靠近海邊安營,位置在比哈希錄前,密奪和海的中間,是逃無可逃的死位,所以連法老也說:「以色列人在地中繞迷了,曠野把他們困住了。」,可見情況之惡劣。在前無去路的情況下,摩西到底有何可行的選擇呢?

選擇1:立即組織以色列人佈防,準備與埃及軍隊作殊死一戰。
選擇2:與亞倫再組談判團,馬上與法老展開談判。
選擇3:按兵不動、等,但不知等甚麼。

以一般經驗和推理來說,摩西和以色列人最有可能合併選擇1和選擇2,即作兩手準備,一方面全力備戰,另一方面由摩西和亞倫與法老再談判(反正他們以經有豐富的談判經驗),以換取最大的生存空間。

令人驚奇的是,摩西決定以選擇3來回應這個危機。他對百姓說:「不要懼怕,只管站住!看耶和華今天向你們所要施行的救恩。因為,你們今天所看見的埃及人必永遠不再看見了。耶和華必為你們爭戰;你們只管靜默,不要作聲。」選擇3嚇人的地方是,它基本上是叫以色列人「等,但不知等甚麼」!

如果你當時是與摩西開會的其中一名代表,你會有何反應呢?事實上,每多等一分鐘,以色列人就失去一分鐘的準備功夫,埃及人就準備得更好。等,而且不知等甚麼,在這關鍵時刻可說是最毫無道理的決定。但這正是摩西一生最重要的職場決定!

摩西的態度,決定了他的高度。

我們不知道在《出埃及記》14章14節到15節之間到底過了多少時間,也就是摩西和以色列人等了多久,神才向摩西作出指示,但可以肯定這段時間對他們絕對是「度秒如年」。

也許,我們當研究一下為何摩西在形勢危急,眾人請求他「請你馬上做D嘢!」之時,竟然放棄「兩手準備」,而決定獨排眾議,選擇「等」。

對在職信徒來說,多少時候我們會面對「唔理你做乜嘢,但總之要做D嘢」的處境。而正如摩西當時那般,總有些嘢他是可以做的,問題是,他如何在「做D嘢」和「等侯神」之間作決定。其實,所謂要「等」,更是為了「做」。

在職場中,有些人決定「等」,可能是因為懶或不知如何是好,對此類人來說,「等」是「拖」的代名詞,他們「等」,目的只是為了「拖」。但這並不是摩西在紅海岸邊所在的。他「等」,是為了更好的回應以色列人當前的危機。

回說摩西當時的處境,如果他一方面講一些鼓勵的說話,命令以色列人奮起準備,背水一戰;另一方面再與亞倫一同找法老從新談判,力求爭取一條生路,無疑是個釜底抽薪的策略,也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然而,摩西認為當前形勢已與以色列人仍在埃及時有很大分別,邊談邊打並不足以應付新的難關,他更相信神有更好的安排,於是決定「等」。他的「等」,並不是不知如何是好,更不是「拖」,而是出於知己知彼,是出於相信上主。摩西對神、對自己和以色列人處境的認識和態度,決定了他的高度,使出埃及成為以色列整個民族的信仰高峰。

在職場中,我們有「做」的時候,更有「等」的時候。但有時「等」其實是為了「做」更大的事。

黃讚雄(HKPES項目經理)

 

本文刊載於:HKPES《職報》九.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