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牧養

「不能停與停頓之張力」的反省

兼修生活

HKPES在1月5日舉辦了「紛亂中的兼修生活」系列講座的第一場「不能停與停頓之張力」,反應熱烈,超過300人報名。為甚麼香港的基督徒對這類默想默觀靈修學習有如此濃厚的興趣?這反映香港信徒在現今紛亂的職場及社會情況下,在心靈上有甚麼渴求。在本文,筆者首先把講員袁蕙文牧師(靈閱文化社社長)的講解內容撮要,然後作一些反省。

對靜的誤解
袁牧師開始時說明,她假設了兩件事,第一是會眾已經知道靜的重要性;第二是會眾想認識多一些基督教靈性操練的入靜方法。之後她問:為甚麼我們不能停、不能靜?然後她請會眾在座位上靜默兩分鐘,兩分鐘過後,她問會眾閉上眼睛之後有甚麼感受,大部分人示意感到很舒服,有些示意感到很混亂,也有些沒有甚麼感受或睡著了,也有一位示意聽到神的聲音!她解釋說很多人以為停下來坐著、閉上眼睛就是靜,其實靜不是那麼簡單!當我們坐著閉上眼睛,我們的內心、腦海會浮出很多雜念、思緒、掛慮,所以當我們學習基督教默想、默觀的進深禱告時,閉上眼睛,並不等於已經安靜。

心的依附
她借用第7世紀教父St Peter of Damaskos的話:「不要以為貪婪是指向金銀珠寶,貪婪的存在是由於我們的心常想依附著些東西。」我們的心常不能止息、不能安靜,是因為心常依附著一些東西,常依附著一些人、事、物。從早上便開始想著整天繁忙的行程,心常處於紛亂的狀態,這是我們人的本性。我們的心若依附著一些能改變、會朽壞的東西,便會處於一個不能止息的狀態。但我們所信的神是可靠、穩定、不變的,在祂裡面並沒有轉動的影兒。若我們的心能依附得正確,即使活在紛亂中,我們的心仍能平靜、安穩,知道甚麼該做、不該做。耶穌給了我們一個好榜樣,祂常退去、單獨安靜禱告,祂的心常依附著天父。在現今紛亂的社會環境,大家都渴望安靜,因此Mindfulness正念靜觀在坊間也成為了潮流。袁牧師再次請會眾靜默2分鐘,但今次不是讓會眾自由入靜,而是有指引幫助大家。她引導大家坐好姿勢,雙腳平放地上,雙手作禱告姿勢安然放在大腿上,腰依靠椅背但要挺直,要感到身體很安詳自然,閉上眼睛,全身放鬆,面帶微笑,感到從容自在地坐好,準備好迎見主。之後開始專注呼吸,吸氣時心數1至3,停一停,呼氣時心數3至1,按自己韻律呼吸3次,然後再來一次更深、長、慢的呼吸,這次吸氣時漲起肚數1至5,停一停,呼氣時收肚數5至1,重複深度呼吸5次,把整個心思意念放在一吸一呼。

進入深度禱告的第一個難關
袁牧師解釋,她第一次只叫大家自由地入靜,而這第二次入靜,卻給大家一些指示,引領大家透過專注呼吸讓我們的心靜下來,比較這兩次入靜的操練可讓大家明白,靜不是叫大家甚麼都不要想,而是叫我們保持內心的專注。中國文化有句話:「調息、調心」,調息就能夠調心,所以學習呼吸不是要我們沒有思想、控制雜念,而是要我們有所專注,不被雜念拉走,專注於準備與主禱告相交;心能安靜並且專注,是進入深度禱告的第一個難關。

口禱與心禱,相輔相成
除了專注呼吸之外,基督教屬靈傳統中的「心禱」能幫助我們在紛亂的生活中調息好自己的心,進入深度的禱告。心禱,與現今教會一般的口禱不同,這傳統自5世紀沙漠教父時代已經開始,在歷代教會一直流傳,但在基督新教卻失落了。禱告有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口禱,將我們所需所想告訴神,但其實我們不太清楚所講的是否自己的真正需要,或者說來說去都是重複的話語;主耶穌曾提醒法利賽人,別以為話多就必蒙垂聽,我們禱告不是在乎言語,而是在乎內心,當我們的心對準主,不需說話禱告,主也會聽到。因著語言有它的限制,我們可嘗試不用語言去禱告,而是用心去禱告,用心向主表達我們真正的渴想,這便是第二層次的心禱。其實,口禱與心禱是相輔相成的。在基督教靈修傳統裡,心禱又分為默想和默觀禱告。有一本書叫《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默想就像一隻慢板的蝸牛,幫助忙亂人的心慢下來、安靜、休息,以致我們能進入深度的反省和禱告。蝸牛背上有一個殼,代表實物,默想禱告也透過實物,可以是聖經、大自然、短的禱文,幫助我們的察覺、反省、實踐往內心越走越深,就像一個螺旋形的鑽,越轉越往主臨在的內心深處。默想是心禱中的一個重要歷程,讓我們的心有所專注,例如靈閱的默想方法──透過實物、聖經,帶領我們越來越專注於神。而默觀是另一種深度歷程,就好像一滴水滴在汪洋的景像,我凝視著耶穌,耶穌也凝視著我,是一種凝視的狀態。

心禱的珍珠:耶穌禱文
心禱是首先領我們入靜,然後專注,再進入覺察。袁牧師在此帶領大家操練呼吸入靜,再帶領操練一種短禱──耶穌禱文。她解釋耶穌禱文是短禱傳統裡最重要的其中之一,由5世紀沙漠教父時代開始至7世紀,發展成一種不間斷的禱告,不停地呼求主,帶領我們與主有一種深厚的結連,這在東方教會發展蓬勃,更被視為心禱的珍珠。耶穌禱文出於路加福音18:13,論到法利賽人和稅吏的禱告,耶穌悅納的不是法利賽人誇耀式的禱告,而是稅吏深感懊悔的禱告。耶穌禱文的核心告訴我們:我們向誰祈禱?就是為我們道成肉身的救主,耶穌基督;誰正在祈禱?就是我這個罪人;而兩者的連結點,亦是整個耶穌禱文禱告的重心,就是憐憫。透過耶穌禱文,不斷誦唸耶穌的聖名、注視耶穌、內心專注主的臨在、意願並集中於祈求主耶穌的憐憫,以至我們的心能止息。

反省體會
HKPES在講座後收到很多反饋,其中最有共鳴的是,大家都以為靜是很簡單,找一個靜的地方和閉上眼睛便是靜,但原來靜並不代表能專注,能靜並且能專注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真的需要持續學習、操練呼吸和短禱才能慢慢做到。筆者過往也經驗過,當自己一靜下來,內心便會雜念叢生,原來是因為(正如第7世紀教父St Peter of Damaskos所說)自己的心依附著一些經常改變、會朽壞的人或事物,例如英雄人物、偶像、金錢、名譽、權力、物質享樂、追求自己的理想等等,令內心常處於一種不止息的狀態。就好像中國傳統智慧所說:「調息、調心」,我們需要學習呼吸調息,為的是要我們有所專注,不被雜念纏擾,才能專注於主,覺察主的臨在,與主相交。還有(袁牧師很好的指出),原來禱告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我們新教徒很習慣的口禱,但語言有它的限制,我們可學習不用言語去禱告,就是第二層次的心禱,用心向主表達我們真情的渴想,讓口禱與心禱相輔相成。心禱在基督教傳統可分為默想和默觀禱告,這些將會是「紛亂中的兼修生活」系列未來的第二、三、四場講座,更深入探討的主題。我過去操練心禱的經驗,尤其是一些短禱,例如耶穌禱文,需要堅持和自律,持之以恆確能幫助我的心漸漸能依附得正確,專注於永恆不變的主耶穌基督,覺察主的常同在及憐憫,就算生活在現今紛亂的職場或社會局勢當中,我的心仍能穩妥、扎實,看透假象及假我,辨明真相,與神常常有美好的連結,能夠忠於神所召(Calling)、配合自己所是(Being)及作出合乎神心意的選擇(Doing)。整個講座除了一些重要的信息之外,袁牧師也數次帶領會眾操練了簡單的呼吸入靜、專注,經歷了耶穌禱文的操練,覺察主的臨在和憐憫,會眾可以回到日常生活中持續操練,HKPES亦安排了後續共修聚會,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使這講座成為一場豐盛的靈性經歷!

林保照(Mark)
HKPES項目經理

 

本文刊載於:HKPES《職報》三.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