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占多 CBD職人Bloggers

「唯獨信心」雕刻畫的反思:人的組織須憑信心不斷改革

兼修生活
職場牧養

「唯獨信心」雕刻畫的反思:人的組織須憑信心不斷改革

HKPES5月份的德國之旅其中一個景點位於小鎮Torgau內Frederick III(史稱Frederick the Wise)城堡內以路德神學為藍本設計建造的小禮拜堂。最特別的是講壇上刻了路得神學三個唯獨的聖經故事。

第一幅「唯獨恩典」(Sola Gratia)是審判淫婦的一幕,畫中描繪耶穌正用指頭在地上畫字,設法挽回那婦人並教化由老至幼的群眾(約8:1-11)。

第二幅「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描繪安息日耶穌在會堂念讀聖經(太13:54、可1:21、路4:16)。

可是第三幅「唯獨信心」(Sola Fide)所選用的故事是筆者意想不到的,少有人用這故事來談論信心。望著這幅畫,心想為何不是「彼得水面上行走」或「五餅二魚」又或是「水變酒」的記載呢?羅永光教授解釋,路得選用「潔淨聖殿」(太21:12-13、可11:15-17、路19:45-46、約2:13-16)為要強調「教會的改革乃要憑信心,不斷進行,永不停止。」頓時心裡出現了一股熱力,感動得脫口一句Amen來回應。事實上,任何宗教組織、企業和社會制度,只要由不完美甚或有偏見和缺憾的人組成,就須要不停改革,不斷進步,否則終會與社會和生活脫節。

《標竿人生》的作者華理克牧師(Rick Warren)憶述一次請教好友兼導師管理學大師彼德‧德魯克(Peter Drucker),華理克牧師問道 “How often does a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have to change in a rapidly growing organization?”(一個快速成長中的組織架構要多快就改變一次?)德魯克想一想,不經意地說 “Rick, I think it’s about … probably every 45% growth.”(華理克,我認為是約每45%的增長便要改變)華理克牧師十分困惑,以他教會的增長速度,意味他年年都要改變堂會的牧養結構。筆者認為德魯克的話跟耶穌所 講「饒恕人七十個七次」有異曲同功之妙,華理克牧師事後也表明:重點不是40%、45%或50%,重點是 “Never feel complacent, never stop changing”(永不自滿,永不停步)。

人是活的—架構、制度、規矩若長久不變卻可以把人掐住窒息至死。耶穌說:「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 就是這個意思。制度、傳統、做事習慣總有一天過時。不少學者指出,今天的立法速度往往追不上現代社會的高速改變,追不上人的知識和意識形態的改變。不少人(與有否宗教信仰無關)談到「信心」一詞時往往狹義地指向一種唯心的感覺。當記者訪問運動員有沒有信心勝出比賽時,總有不少人回答「有信心」,其實只是表 達一種「願意冒險的勇氣」或是對目標或某對象的「忠誠、投入、願意」的主觀宗教感情(再強調:這現象與有否宗教信仰無關)。

人和動物不同,生下來沒有太多天然本能,對善惡和很多的觀念都是後天透過社教化socialization得來的;因此無論是任何宗教群體(大小 堂會)、非牟利機構、企業組織、政府機關,只要是人的組織,就不能逃避集體人格可以僵化以至腐化的事實。華人信徒一般詮釋信心是從唯心和感情出發,以為信心等於勇氣和忠誠,有信心的就不應懷疑。華人心底裡更喜歡自誇「對得住天地良心」能評審對錯的可靠性。然而信心(Faith)整全意義包含群體信念、群體價值、個人恩賜與熱忱、冒險的勇氣、行動力量、終極關懷等多方面的含義,因此基督教的「信」必須是一種有終極指向,合乎義理的踐行和表達。從廣義看Faith對變革的貢獻,信心(Faith)對任何人的組織(包括大小的堂會)提供一種活潑不致僵化的想像和指導方向,Faith要求跟隨者們須開放和謙卑地不斷的自我調節,不停地向著標竿直跑。

莫說改革,人甚至不喜歡改進,「變」更是挑戰人們的安全感(comfort zone)。且看信心之父亞伯拉罕的人生,「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那裡去」(來11:8),他一生從未停止寄居和旅行,沒有將信心建立在地上的倚靠和制度,總是向著更美的家鄉進發直至離世,是憑信心不憑眼見,尋求上主的祝福。今天人可以看見亞伯拉罕所看不見的,可見「信心」的力量是遠超人的想像。

基督的教會就是上主召出來一群人的組織,路德的「唯獨信心」提醒我們「教會的改革乃要憑信心,不斷進行,永不停止。」

作者:牧羊人與油占多

本文刊載於:HKPES《職報》九 ‧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