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神學

全民神學 神學賞析(二)

全民神學(Theology of the Whole People of God)
──保羅‧史蒂文斯(R. Paul Stevens)神學賞析(二)
顧樂翔

史蒂文斯認為,神學就是「如何永遠蒙福生活的學問」。 做神學是一種生活方式,多過一項思想構作。他建議從上下兩個方向做神學。從上而下做神學,是指系統神學的主要教義,諸如創造、救贖、終末、基督論、教會論、聖靈論等,皆要求信徒在生活中有所實踐應用。從下而上做神學,是指由信徒日常生活所遇到的課題出發,發掘聖經和信仰傳統中相同或類似的經驗,找出問題的核心,獲得新的啟迪和動力,以致更好地生活。故此,史氏認為所有神學都應該是「應用神學」,從來就沒有「非應用神學」這回事;不能應用的神學,算不上是神學。做神學好比畫一個橢圓形,理論和行動、反省和服事、真理和應用,便是這過程的雙重核心,並行不悖。

做神學的場所,並不限於教會和神學院。神學活動也應在學校、家庭、辦公室、政府、社區內進行,在工作、學習、人際關係、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經驗裡發生。顯而易見,沒有一個人,甚至是恩賜出眾的牧師或是深思慎密的神學家,能夠獨力做完神學。神學活動必須是教會全體──包括神學家、牧者和普羅信徒──站在教會先賢的肩膀上的共同協作。史氏稱這樣的神學為「屬乎全民、惠及全民、並由全民所做的神學」(theology of, for and by the whole people of God)。

以下我們嘗試勾畫史氏全民神學的三個主題──裝備全民服事;召命、工作與服事;市井/日常生活的靈性,它們的關係可以<圖一>表示。

一、裝備全民服事

簡單來說,史氏的全民神學可說是教會(論)神學和公共神學的混合體,結合兩者的就是「上帝的子民」,亦即教會的本質:

在聖經裡,子民(laity,希臘文laos)是指上帝的全體子民,包括聖職人員以及所謂的「平信徒」。這是一個尊貴的稱號,因為在基督裡,上帝的百姓被揀選成為「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以及「屬上帝的子民」(彼前二9)。基督教的興起,本質上是一個平民運動,「平信徒」淪為次級階層,在歷史上是很後期的事。

史氏提出,要打破教會內聖職人員與「平信徒」的分野,就要克服世俗化、宗教消費主義和專業主義的影響,不要把屬世的領導模式搬入教會。他認為有兩類的「平信徒事奉」,一是在教會以內,一是在世界之中。前者發揮義務教士的作用,信徒在聚合的教會(ecclesia)服事而不求在社會謀生;後者則對某行業有興趣,服事的重點是在分散的教會(diaspora)。

史氏對教會的願景,是一幅充滿動態的圖畫:

每天或每周的聚集之後,跟著是分散,然後是再聚集,再分散……。教會是透過其成員存在於世界……。昔日把福音帶到整個羅馬世界的是「平信徒」,在現代世界,亦惟有動員每一個基督徒,才可以接觸二十億未得之民。這些失喪的人,不能單靠專職的受薪同工,使他們得聞福音或栽培成為門徒。若要完成大使命,會眾就必須得到裝備。

二、召命、工作與服事

信徒的服事,無論是在聚合還是分散的教會,皆應出於上帝的呼召。可是在教會圈子,「呼召」或「召命」卻常惹人誤解。為此,史氏以聖經神學入手,提出了相當全面和平衡的見解。他認為我們每人都有三重的召命:

「人類的召命」(human vocation):這召命是普遍性的,包括與上帝相交,建立社群關係,以及與上帝共同治理大地。史氏明智地避開了文化使命與大使命的爭論,提出以更具統攝性的立約神學為基礎,奠定這適用於普世人類,並超越信仰界線的基礎性呼召。

「基督徒召命」(Christian vocation):史氏深信,信仰叫人更具人性,使我們更能入世完成人類的普遍召命。這第二重的召命,呼召人回歸上帝成為屬祂的子民(belonging),激勵我們過成聖的生活(being),並在世界和教會中服事(doing)。

「個人的召命」(personal vocation):然而,我們如何能辨識聖靈的引領,以致能最適切地服事?史氏概括出「個人的召命」乃涵蓋了上帝的護理、聖靈的恩賜,以及內心的呼喚。我們一生並非受機遇或命運的控制,乃是出於上帝的護理,祂藉著各人不同的出身、家庭、成長、學習、工作等經歷,陶造出每人獨特的處境。聖靈所賜的恩典、才幹,因人而異,我們何以能服事,就是反映這恩賜的樣式。最後,上帝會把不同的渴望放在我們心裡,呼喚每人以各自獨特的方式服事祂。

不過,就算我們正本清源,把召命神學弄清楚,可惜還有很多信徒認為只有傳福音和教會事奉是唯一的服事。事實上,工作──尤其是社會上受薪的工作──是我們生活中最公眾的一部分。史氏抱怨,由於福音派教會太過輕視世俗的工作,沒有為分散的信徒建立起適切(後)現代工作世界的工作神學,於是平白喪失了影響公共空間的機會。他的工作/公共神學是以聖父、聖子、聖靈在世界的工作為代模,幫助信徒投入無論對世界、社群或是工作者本身都是「好」的工作。

三、市井/日常生活的靈性

當我們愈投入現世的服事,就愈體會靈性的重要。然而,有別於典型的福音派靈性觀,史氏認為俗世裡的靈性生活不應是修道院式的。市井靈性,必須是既屬世,又不屬世的,就算是日常生活中那些必須和瑣碎的事,亦可助我們靈性進深。

他提出了三個途徑,幫助活在市井的信徒靈命進深:為市井的靈性塑造(spirituality for marketplace),在市井的靈性塑造(spirituality in marketplace),藉市井塑造靈性(spirituality through marketplace)。他尤其著重「市井塑造靈性」的實踐,因為惟有這條路,才能分開稗子和麥子,讓人分辨出什麼是基督教的宗教外殼,什麼才是靈性的核心。

賞析借鏡

十年前開始認識史氏的全民神學,就立刻叫人愛上。他的作品和講學,永遠給人智慧的睿見、顛覆的激情、牧者的溫柔,以及偶爾的頑皮幽默,總是散發出成熟圓融的魅力。他最令人不安的地方,在於與「平信徒心態」的持續鬥爭,因為這種心態嚴重損害基督徒的人格和教會的服事。他雖然批判「聖職主義」(clericalism),但不是反對聖職制度和神職人員:

我認為牧職按立是有其地位。不過,假如我們認為那些受教會全費供養的牧師該受差遣的話,那麼,我們就要尋找一些途徑,照樣去按立「平信徒」的事奉。

史氏的神學,從學術角度來看,亦堪稱是福音派神學中最上乘的,包括其對聖經權威的尊重和詮釋、從早期教父到改教運動再到清教徒的歷史分析、教義神學的掌握和運作,以及當代文化的處境透視,無怪乎他「從上而下」還是「從下而上」做神學,皆得心應手。難得的是,他深具企業家精神,不只是自己做神學,還動員、招募、鼓勵、訓練、幫助他的學生和其他人,共同在這時代為這一代和下一代的教會,寫下上帝子民的市井神學。 實際上,史氏是在推動一場勢將席捲普世教會的全民市井神學運動, 多過純粹的神學論述。

香港教會開始職場事工和探討有關神學還不到十年,史氏的神學,定會是我們首選借鏡的神學資源之一。

1 語出自著名清教徒神學家威廉‧珀金斯(William Perkins),參The Abolition of the Laity, 15。
2 The Abolition of the Laity, 4-21.
3 Liberating the Laity, 20-21.
4 同上書,頁21-22。
5 同上書,頁22。
6 The Abolition of the Laity, 72ff.
7 同上書,頁120-6。
8 Liberating the Laity,頁15,強調屬他。
9 代表作就如他和好友羅伯特‧班克斯(Robert Banks),動員超過110位作者寫成厚達1,100頁的The Complete Book of Everyday Christianity。
10 在北美,「信仰在職」運動(Faith at Work)已成型為一場教會以外的社會運動。參David Miller:God at Work: The History and Promise of the Faith at Work Move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尤其是第六章:Faith at Work as a Social Mo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