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平日的工作天,心理坊的同工聚在一起,談及在輔導和治療信徒個案或是在個人信仰生活上,就職場信徒的情緒之體驗。
入物:臨床心理學家 孫妮娜博士(孫)
臨床心理學家 陳子平女士(陳)
心理輔導員 廖黃寶珊女士(廖)
廖:似乎我們個別都對這個主題,即職場信徒的情緒有不少體會。特別在我們的心理服務工作裡,我們自然會接觸不少受情緒困擾,甚至有明顯病症的人士。你們的經驗是如何的?
陳:我的體會是,往往職場信徒不知道他們的情緒有需要,以抑鬱和焦慮的個案為例,案主很多時都不知道自己的情緒已發展成有問題和需要治療的情況。
廖:即是發展為病徵?
孫:未必是明顯的病徵,而是情緒上有些早期徵狀,而由這些早期徵狀發展至情緒病是個過程。不過,當他們發現一些早期徵狀(例如:我不想上班、我整天都很疲倦、我一放假就生病等),他們自然的想法是:我可能只是太疲倦、是我工作太忙、我的身體最近變得差、天氣的轉變令我很疲倦等等。而多數人未必理解以上情況為情 緒的生理警號,又或是工作壓力是與情緒有關連的。
陳:換句話說,即生理的警號反映情緒出了問題。
孫:特別是在睡眠方面,睡眠上的徵狀是與情緒有比較大的關連(例如不能入睡、特別早醒)。另外是食慾上,即胃口差,又或是進食後胃部不舒服。
廖:同意,在我的接觸裡,職場信徒在身體有徵狀時不會聯繫到是情緒上自己有需要,或已經醞釀情緒問題。
陳:另外一方面是,信徒不太懂處理自己的怒氣和脾氣。
廖:通常對比較負面的情緒,信徒會迷惘,不知如何處理。
陳:當信徒在職場遇到人際上或是工作上的不順利時,會容易暴躁,甚至會發脾氣。但他們不理解,亦不懂這些其實是情緒上的徵狀,是需要處理甚或治療的問題。好些信徒只覺得在公司罵下屬甚至和上司爭吵是失見證,但又不知如何是好。
廖:即一有情緒就自判為失見證!
陳:是的,他們在理智上和屬靈上都知道不應該如此,但卻像失控似的,之後又內疚,很無奈。有些職場信徒在公司勉強可把持不發脾氣,卻把脾氣轉移到家中。
廖:有些時候信徒在信仰上會想到情緒上的很多「應該」和「不應該」,而不理解這些情緒是如何產生的,背後的因素又是甚麼。
孫:就是信徒有可能對情緒基本特質的不了解,他們不知道情緒其實反映需要,當一些需要得不到基本的滿足,便出現了某種情緒狀態。例如:我發怒是有人不合理地傷害我,而我需要被保護。信徒需要的不是去自責有情緒,而是去拆解和了解情緒背後發生甚麼事。
廖:在我見的夫妻個案中,信徒也會自責「我應該要原諒,我應該愛對方」,他們不知道情緒的層面,不是單一跟從理性層面「應該」和「不應該」的道理,而是我作為妻子或丈夫有怒氣的情緒時,是反映我們之間有事發生了,需要正視自己內裡的情緒,才能正確理解原因。然後二人互相向對方真誠地表達和拆解,才能達致真正的諒解和原諒。剛才說的信徒在工作場所有情緒,轉移回家才發出來,那也是夫妻和家庭中不健康的情緒互動。
廖:作為信徒在職場中,若未能及早辨識自己情緒的需要,漸漸演變成調節不了情緒而發脾氣,或有其他情緒病,卻又馬上自責失見證,那真是痛苦難受啊!我不禁自問:信徒在情緒上的包袱可不輕,而我們如何讓他們對情緒需要有更多認識,並建立神喜悅的健康情緒生活呢?!
註:心理坊將於11月10日開始,與HKPES合辦3次「如何處理信徒的焦慮與負面情緒」工作坊。
供稿:心理坊
本文刊載於:HKPES《職報》九 ‧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