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關於今年的聖經默想
祈禱和抉擇可說是信徒最常做的信仰行為,在平順的生活中,我們祈禱感謝上主的賜予和保守;在遇到困難時,我們祈禱懇求上主幫助和帶領。然而,不少時候,現實的經驗似乎告訴我們,祈禱不祈禱並不改變事情的發展,然而在面臨重大抉擇前,我們卻發現只有禱告能令我們坦然面對不可知的未來……
這四次的聖經默想,楊醫以禱告與抉擇為主題,與我們一起交流、尋索。
2017年1月14日(周六)早上10時至中午12時
經文:路11:1-13
1耶穌在一個地方禱告;禱告完了,有個門徒對他說:「求主教導我們禱告,像約翰教導他的門徒。」 2 耶穌說:「你們禱告的時候,要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3 我們日用的飲食,天天賜給我們。 4 赦免我們的罪,因為我們也赦免凡虧欠我們的人。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凶惡。」 5 耶穌又說:「你們中間誰有一個朋友半夜到他那裡去,說:『朋友!請借給我三個餅; 6因為我有一個朋友行路,來到我這裡,我沒有甚麼給他擺上。』 7 那人在裡面回答說:『不要攪擾我,門已經關閉,孩子們也同我在床上了,我不能起來給你。』 8 我告訴你們,雖不因他是朋友起來給他,但因他情詞迫切地直求,就必起來照他所需用的給他。 9 我又告訴你們,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10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 11 你們中間作父親的,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拿蛇當魚給他呢? 12 求雞蛋,反給他蠍子呢? 13 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天父,豈不更將聖靈給求他的人嗎?」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
在這段經文中,耶穌回應門徒的要求,就是教導他們禱告。耶穌一開始,便說:「你們禱告的時候,要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原來,在我們禱告時,首先要知道祈禱的對象是我們的天父,也就是我們的父親。天父不是一個與我們沒有關係,高高在上的「神」。弄清了禱告的對象是我們的天父後,再思想這段經文的兩個例子(向朋友借餅和兒子向父親求食物),才能使我們明白禱告的意思。
進一步,禱告的對象是我們的天父,而且更是衪的名是值得我們尊為聖的。天父聽我們禱告,除了是因為祂與我們的關係之外,更是因為衪自己的名。在猶太人的傳統中,「自己的名」是很重要的,他們對別人施恩,接待客旅,不是因為他們好,而是因為自己的名聲或本性。按這個原理,天父恩待我們,不是因為我們做得好,所以我們會得到好的回報,而是因為天父自己的名。
我們看一個例子,詩篇23:3提到「他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在這篇詩中,天父和我們的關係就好像牧羊人和羊群,牧羊人引導羊群走義路,不是因為羊群做得好,而是因為他是牧羊人。反過來說,沒有牧羊人的引導,羊群連在哪裏找到青草和安歇之地的能力都沒有。
在開始禱告之時,我們就認定禱告的對象是天父,而天父的名字是值得被尊為聖的,對我們的禱告十分重要。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這段經文,很多人的焦點是「有求必應」。這樣的理解並沒有考慮到經文的上文下理,令我們誤會了耶穌的意思。在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之前,耶穌先說了一個向朋友借餅的比喻,意思是就算那如何不情願,也會因為朋友真的有需要而決定借餅給他,更何況早就明白我們各種需要的天父呢!而在這段經文之後,耶穌又說了一個父親給兒子食物的比喻,意思是普通的父親根本不必兒子問他,就會給最好的東西兒子吃,更何況天父呢!天父已把聖靈賜給我們,而這,本是最好的。
夾在這兩個比喻中,就是「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這段經文的重覆信息,是無論我們的情況如何,用甚麼方式提出要求,天父都會給予我們所需用的。所以重點是我們要認定祈求的對象是誰,而不是我們自己如何好或值得,更不是用甚麼方式祈求。
我們日用的飲食,天天賜給我們
對於禱告,我們常有一種錯誤,就是把禱告功能化。就以我們日常的需要為例,在經文中,耶穌清楚地指出我們日用的飲食是「天天」的,所以禱告的目的並不是要解決將來需要的問題。透過這段經文,耶穌強調禱告不是一種「求神,神就供應我們所需」的功能性對話。事實上,若我們認定禱告的對象是我們天父的話,我們就不會為日常的需用求甚麼,因為無論我們求或不求,天父都會供應我們日用的飲食。
談到這點,我們不妨想像一下,在子女與父母之間的對話中,若子女以為天天都要向父母說出自己的需要,父母才會供應他們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需要,這些子女根本不明白父母與他們的關係。反過來說,若子女每次與父母對話,內容只有自己生活的需要,沒有別的內容,這亦不是父母所願見。若我們在禱告時,不談日用的需要,我們禱告的內容會是甚麼?
當然,我們又不用跳到另一個極端,就是完全不提及客觀的需要,若是這樣,肢體們之間的禱告及代求便失去意義了。
求主教導我們禱告,像約翰教導他的門徒
在當時的社會,禱告是猶太人信仰生活的一部份,所以問題不是耶穌或約翰的門徒有沒有禱告,而是應該如何禱告。經文一開始,就提到有門徒要求耶穌教他們禱告,很明顯,他們要學的,並不是猶太宗教人士那種只重外表的禱告,而是有內容的禱告。經文又提到「像約翰教導他的門徒」,我們不知到約翰如何教導他的門徒禱告,但按照約翰教導的內容及重點,我們可以假設,約翰的禱告應以悔改為主,反對形式主義。
回到經文本身,無論是耶穌抑或聖經,都很少「教人禱告」,而約翰如何教門徒禱告,更是毫無記載。可見禱告不是如何做、求甚麼等「技術」問題,而是對象是誰。當我們深信禱告的對象是天父,他掌管萬有,更知我們所需,那麼我們的禱告就不是「求」,更不是宗教形式了。
我們日用的飲食,天天賜給我們。 赦免我們的罪,因為我們也赦免凡虧欠我們的人。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凶惡
這裏說到有三個「我們」:我們的飲食、我們的罪、我們遇見的試探。這段經文,耶穌叫我們禱告想到人是如何依賴上主的恩典:我們每天都需要上主所賜下的食物才可以生存下去;我們各人每天都會犯錯,以致互相虧欠,故此,更要學習彼此赦免;我們都是軟弱的,難以勝過試探和凶惡,因此要求上主保守和帶領。這三個「我們」的重點,是要顯出,透過禱告,我們向上主承認自己的不足,承認自己要順服在上主之下。因此,禱告不是向上主發出要求,告訴上主要滿足自己甚麼需要,而是向上主表達出自己是如何服在上主之下。
有了這個理解,禱告中神與人的關係就好像父親與兒子的關係一樣。兒子不會每天向父親求食物求保障,因這些東西在父子之間是不用明言的,父親不用兒子求,也會把最好的給予兒子。在父子的交談中,不應是日常生活所需的東西,而是涉及到父與子關係的溝通和表達,這才是這段經文要表達的。
聖經詮釋:楊錫鏘牧師
文章整理:黄讚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