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禱中的靜,是指靜下來;在無言無語、靜默無聲中的「靜」和「止」。我們透過讓自己靜下來的這個過程,把內心的專注從自身之外收斂回來,讓自己在騷擾和煩囂中暫時退出。「止」就是停止,停止自身的活動,甚至是思維活動,換句話說,思維暫時也無言無語。盼望能籍「靜止」預備自己來經驗內在的片刻靜、定、清、明。
在這個「靜」和「止」的另類空間,我們有機會醒覺自己是屬於神,可以與祂相遇、相交、相愛;過程中無言無語,也不追尋感受。每次靜下來都是一次的相遇,相遇時雖不一定有親密感覺,但我們卻可以「享受」,享受有這次相遇是恩典,也是屬神的我們的權利;享受欣賞自己特意騰出時間和空間。若當刻意識清明,也能清心地片刻意識與主共在的事實。這可是「靜禱」的禱吧!祈禱就是相遇,與主共在。(能意識清明也是恩典)
看來是表面簡單的靜和止。卻在過程中要經歷很多騷動甚至乎是幾場戰役。要跟自己日常作息時間競爭(尤其身處職埸的),奪取適當時間、空間,坐下來,撥好計時器,嘗試入靜。入靜過程中,戰場正發生在自身的腦海中,隨時要與那年終無休的思緒激戰,爭取靜止的片刻空間。有不多的時候,計時器響了,激戰也未有完結過。有趣的是,每當意識自己正在戰役中時,當下就能可不太費力的從戰鬥中退出來,像清風吹拂,一陣清新清明,那時只會對自己微笑一下,笑自己仍是真真實實的一個人。笑自己意欲親近神,卻因這些騷擾招至失望而回。雖然失望,回味著自己坐下來,撥好計時器的那一刻、那片刻簡短、簡單、單純願意的心。微笑地享受著這份願意,也同時期待著「下一次再嚟過!」(“Always we begin again…….”,St Benedict)。
其實藉靜禱我要得著的是甚麼呢?當今資本主義不斷引導塑造我們,職場規則就是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考慮回報,考慮結果,用「得著甚麼」來判斷所做的那一件事的價值,意思是投資時間去靜,所得著的回報會是甚麼呢?試用「回報」這方向來鼓勵自己或別人來操練靜禱,用結果、果效來衡量靜禱的價值,這肯定不會有好結果。
很多的時候當我們靜下來,外在身體和其他表徵都像在靜止的狀態,內在情況就可能像十號風球或世界大戰一樣。坐下來這靜止的經驗,有時就像虛無縹緲的虛渡時間,有時卻洋溢著感恩之情、共融的歡愉、安歇的清新暢快。會有怎麼樣的結果,完全不在我們預計或掌控範圍之中。就好像每一次靜下來,就是進入一個「未知」、一個「不可能知」的空間。每一次投資時間靜下來,其回報就是不可預知的,甚至乎我不能作些甚麼,讓我所期望的好回報,使其出現的可能性可高些。
從另一方較正面的方向說,每一次靜下來的經驗,其結果都有可能是意想不到的驚喜,更有可能是新或深的發現,發現更多的「你自己這個人」,發現你所信的是「甚麼」、所信的是「誰」。所以每一次靜下來,都不會也不可能是常規的例行公事,因為我們不能作些甚麼,來達到預期的效果。然而,每一次操練靜禱都會懷著一份期待,期待著驚喜,期待著發現。
其實靜禱中的不知和不可知,對操練靜禱的人可説是一種釋懷,他不用介懷自己當下無論心靈身體是怎樣的狀況,也不用介懷要跟著甚麼程序,更不用介懷結果會是怎樣。操練靜禱的人只需預備兩樣東西──對過程持開放態度,和一顆願意的心。
編者按:本文是今年5月HKPES和悠越基業合辦「紛亂日子中的澄明」靜修營的延續。香港的職場信徒近年面對各種不能避免的經濟和市場轉變,心中不免感到紛亂和無奈,在這樣的日子中,我們更需要一顆在靜中澄明的心,專心記念造我們的主。 在靜修營中,我們以聖言為經,靜禱為緯,讓我們籍聖言感悟上主在當下、隨時的引領,籍經驗靜禱學習靜止、覺醒、記念,讓在市井生活中的我們經驗內裡澄明。而本文,正是協助在困頓中的職場信徒,介紹如何經驗靜禱,重新聚焦於上主身上。
作者:譚瑞麒博士(悠越基業總監)
本文刊載於:HKPES《職報》十二.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