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要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談何容易!在疫情及經濟衰退的打擊之下,有許多人都已經被迫減薪或放無薪假,無奈要去面對一個「難以忍受的待遇」,亦有許多人被迫裁員、失去了工作,被迫要去面對一個「難以忍受的閒站」。
馬太福音第20:1-16中,葡萄園的比喻主要分成兩部份,上半部份是1-7節,內容描述園主請人,從某些工人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難以忍受的閒站;下半部份是8-16節,內容描述園主出糧,從某些工人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難以忍受的待遇。
聽完這個比喻,一般人對園主的招聘手法、及他對工人的薪酬待遇,都會覺得有不合理的地方。例如:為何園主對後來的工人並沒有講清楚他們的薪酬待遇?為何園主不用一個公平的薪酬制度來支付工資?在探討這些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了解耶穌講這比喻的一些相關時代背景。
- 收成季節:為要釀製出更甜美香濃的葡萄酒,巴勒斯坦地區的葡萄園通常會等到每年的九月中,等葡萄熟透才趕緊收成,園主需要臨時招聘大量的人手去完成收割,否則熟透的葡萄便會腐爛、又或會被九月尾將至的秋雨所破壞。
- 勞工市場:當時勞動人口主要分「長工」和「散工」兩種。做「長工」的主要是奴隸,雖然沒有自由身,然而生活比較安穩。做「散工」的沒有固定工作,每日都要匯聚到市集上等人來招聘,他們比起奴隸的生活更加悽涼、更加沒有保障,手停便要口停。
- 工人工資:當時一個工人做一天工作的正常工資就是一錢銀子,足夠應付當天的生活開支來養活一家。若當天沒有工作,或工資被扣減,一家大細便要捱餓。
- 工作時間:當時正常的工作時間是朝六晚六,合共十二小時。
聖經作者詳細記載了園主分別在不同時間出去聘請工人,分別是:「清早」、即早上六時,「巳初」、即上午九時,「午正」、即中午十二時,「申初」、即下午三時,及「酉初」、即下午五時。園主從早到晚合共出去五次,每次所做相同的,就是成功請人「進葡萄園去」工作。然而卻有許多不相同的地方,包括:
- 除首次外,其餘四次都沒有「講定」工資;但卻有描述園主「看見」有人「閒站」。
- 其中第二至第四次園主只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所當給的,我必給你們」。
- 然而,第五次除了特別描述園主與工人的來回對話之外,今次園主只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卻沒再說:「所當給的、我必給你們」。
- 按照園主每三小時出去請人進葡萄園工作的這個做法,「申初」即下午三時理論上應該是最後一次,「酉初」即下午五時再出去請最後一批工人,乃是個破格的做法。
園主請人:難以忍受的閒站(v1-7)
若你是其中一個待業的工人,在這個不知還要等多久的閒站過程之中,相信你的心情會是既焦急期待獲得工作、又擔心憂慮找不到工作。一當有準雇主出現時,相信你會好想得到園主的注意及賞識,會做盡你可做的來表現自己,希望從園主那裡得到這個千載難逢的工作機會。
然而園主其實並沒有任何必要或obligation一定要請某某不可!所以對於那些還未被選上的人來說,閒站的時間越長,心情便會越差,越擔憂焦慮不安,越感到絕望,越沒有自信感到自卑,越自覺不及別人,甚至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自我價值。所以對於那些越遲被園主選上的人,便越是喜出望外,越是開心,越是感恩;因為本來早已心灰意冷,自以為必不會得到工作,沒想到現在園主竟然選上自己。
不過由於園主並沒有與自己講定工資,所以越遲進葡萄園工作的人,便會越擔心當天的生活。反而越早進去工作的人便越安心,工作時便會越輕鬆愉快,對園主亦越是感恩,越能夠投入和享受手裡面的工作,因為一整天都不再需要為當天的生活而擔憂、徬徨和焦慮。不過由於被園主選上並不是一件必然的事,有機會進入葡萄園本身便已經是一個莫大的恩典,所以其實每一批都應該可以帶著一個感恩的心來工作。
園主出糧:難以忍受的待遇(v8-16)
比喻的下半部份論及園主出糧,而安排最特別的地方是出糧的次序:竟然是從最遲受雇的那批工人開始。若你是屬於最後那批工人,請問你在未出糧之前估計會得到多少工資?會有什麼擔憂?或許你估計只會得到十二分之一錢銀子,因此應該會很擔憂沒有足夠金錢去應付當天的生活開支。然而當你發現園主竟然給你的是一錢銀子,相信你會喜出望外,非常感激園主的慷慨,因為本來能夠得到工作已經是一份恩典,現在竟然得到如此豐厚的待遇,便越發覺得感恩。
若你是屬於那些比他們早進葡萄園的工人,請問你會否「以為必要多得」呢?相信應該會罷,因為園主曾對你說:「所當給的、我必給你們」。既然那些只工作一小時的竟得一錢銀子工資,按此計數,工作三小時便應得三錢,六小時六錢,九小時九錢……不過「誰知也是各得一錢」!請問你認為園主這樣做合理嗎?你內心會有什麼感受?相信你必然覺得極不合理,但事實上園主說的是「所當給的、我必給」,並沒有講定薪酬待遇,所以現在心中有怨無路訴,因為深知並沒有任何提出抗辯的理據。心裡面本來對園主應有的感激,現在卻變成了埋怨和不滿,忘記了園主對每批工人其實都是已經非常之慷慨。
請問最感不滿的會是那批工人?何以見得?應該越早受雇的便越不滿,因為工作時間越長,對工資的期望落差便會越大。請問那一批工人最有資格去埋怨園主說:「我們整天勞苦受熱,那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你竟叫他們和我們一樣嗎?」應該是第一批,因為他們工作了十二小時,真的整天勞苦受熱。然而他們亦是最沒有資格去埋怨,因為園主一早已經跟他們講定了工資,而園主事實上真的沒有虧待他們。
若從商業社會雇傭合約、即等價交換的原則來看,多勞便應該多得,同工便應該同酬,不過園主「不同工」卻「同酬」的做法、明顯是對工人一個非常不公平的對待。這正是令我們最難明白這個比喻的主要原因,因為商業社會並沒有恩典、又禮物這個觀念。其實何謂「恩典」?這是我們最難明白,但卻是最需要明白的一個屬靈原則。在未探討這個屬靈原則之前,讓我們先將焦點放在這個比喻的主人翁身上。
(待續)
鍾梓昭
HKPES資深事工主任
本文刊載於:HKPES《職報》三.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