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切看重的事物與熟悉的環境,被扭曲得體無完膚,你會有甚麼想法和感受?是無奈地委曲求全?是選擇堅持想法、據理力爭?還是靈活變通、適時務者為俊傑呢?或許,各適其適、適者生存吧?
(內容涉及劇透,敬請留意。)
最近,香港上演了一套電影,名為《白日之下》。這套電影經歷5年的籌備工作,而且在前期準備階段,不同的投資者們表示缺乏興趣,以成本利益為大前題,拒絕投資。直至尋找至第五位投資者──古天樂的天下一電影公司投資,才能順利開拍。
這電影故事的背景是參考2015年及2016年期間,香港私營殘疾人士院舍及安老院舍虐待院友、涉嫌性侵及院友離奇死亡等案件,由余香凝飾演身為記者的女主角凌曉琪進行深入的偵查報導。調查過程中,揭露出福利政策的不完善、商人的謀利心態營運私院、弱勢者朝不保夕但求朝夕安穩的心態、傳謀高層搵食怕事的思維模式等。雖然最後是成功揭發罪惡,但因背後涉及上述的既得利益者,過程艱鉅,既不討好,也需要強大的心靈力量和理念作為支撐。
電影最後一幕的呈現,令人語塞。當女主角凌曉琪為社會利益揭露真相後,居於該院舍的院友被逼離開他們的「瓦遮頭」,大雨傾盆,眾人流離失所,愁眉苦臉。記者走進在人群之中,眼前一個又一個熟悉的院友們,齊聲責備她的所作所為:揭露真相之後,摧毀了他們安身之所。
此時,姜大衛飾演的院友伯伯對凌曉琪發出一段意味深長的說話:「懂得選擇的人不多,做對選擇的人更少,不要為一個正確決定而內疚。」
這套電影的結局給我們帶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讓在職信徒對當下及前路作出信仰反省:我們該當如何在扭曲的社會中踐行信仰?如何生活、如何存活?當我們做理所當然的事情,可能如日常的工作、照顧家庭、為理想奮鬥,不論是大事或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若然要有所犧牲時,我們還會選擇行善嗎?
近年,對於站在夕陽的新聞從業員來看,每一次勞心勞力偵查關乎公眾利益的報導,換來的只有一瞬即逝的曝光機會,大眾熱議過後,事態或許會故態復萌,你還會繼續嗎?意義何在?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豈有一件事人能指著說「這是新的」?哪知,在我們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已過的世代無人記念,將來的世代後來的人也不記念。」傳道書1:9-11
或許我們的心態也需要調整,在風調雨順的日子,我們過得安穩,事情總是可預期、可控制,信仰解釋朗朗上口。但時代改變了,我們信仰形式與踐行可能也需要進行適時的更新和改變。
筆者仍然相信上帝作事直到如今,祂掌握歷史變遷、朝代更替。或者我們正體會著艱辛苦澀的過著日子,但同時間我們能夠觸摸著自己燥動不安的心,來經歷一次又一次深度的發現,這是拆卸、重整的好時機呢!
或許我們更可以放下以往做事的計劃和標準。在新時代下,嘗試重新觀察和體會上帝的作為,尋求上帝的心意。我們禱告上帝,探求自己內心的狀況。當自己越是感到焦躁煩悶,我們會越能分辨出價值的優次,進一步尋問探求自己在這時代的角色。
其實我們被召、所是、與所為,就像一顆小小的火光。我們的人生不一定要像電影般,歷遍千山和世間的艱難、成就一些不朽事業、作出偉大的犠牲才算成功。上帝給予每人的份也是不一樣呢!
當過去所行之常規變得舉步維艱時,而你堅守在自己的崗位和召命中,每天盡本份、忠心地發出生命的微光,縱使這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亮光,然而這弱不禁風的小燭光,也可以成為漆黑中最耀眼的光芒。在人人自危的情況下,當你默默地成就上帝給你的份時,也許會跌倒和受傷、也許會因為嘗試而失敗、變得傷痕累累,甚至面迎冷嘲熱諷;可是誰會知道,或許今天這微小卻堅忍的一小步,在某一天會成為某人的救贖呢!
郭俊鏘
黑夜漫長,繁星閃亮。願在生命的路上,學習觀看上帝的作為、跟從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