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D職人Bloggers 黃讚雄 Eric 聖經與職場

《英國職場的見與聞》

兼修生活

在過去五年多,我先後去了英國三次,每次約一個月,探望用BNO 移民的弟兄姊妹。與用救生艇移民來加的青年人不同,移英的弟兄姊妹大多數是年約30至40多歲,有1至2名小孩,屬於較年輕但有子女的家庭。這些家庭大多散居在由倫敦至曼轍斯特之間的多個大小城鎮中,按自己的能力和背景,開展了他們的家庭,職場,和教會生活。

英國和加拿大有很多相近和相異之處,為方便討論,這裏只集中於我在他們職場的見與聞。

首先,是最多新移民的職業原來是倉務。在英國中部的各大小城鎮中,很多的業務經營是物流業,而物流的核心就是儲運,儲運的核心就是倉務。很多弟兄姊妹抵英後的第一份工作,都會與倉務有關,這與我在加拿大卡加里所見的服務業有很大分別。

作為倉務員,好處是不用太多接觸別人,只要按要求做好手上的工作就可以了,不用理會太多,也不必思想太多,正如俗語說的「做個機械人」。然而,這正正也是令新移民困擾之處。對基督徒而言,長期天天在貨倉工作往往會令他們懷疑人生,不斷重覆的倉務生涯只會令移民生活的困頓感不斷增加,職場召命更不知應該從何說起,加上收入較低,有時甚至要面對入不敷支的困境。當然,不是人人都是做倉務的,也有不少人做超市送貨,食品速遞,或者是郵件分派,這都可用「做個機械人」來形容。事實上,除了甚為少數朋友外,在移民四年多之後能成功投入自己本行者,真的不多。

由於新移民的收入較低,結果是教會所收奉獻不足,以致難覓/難買/難租合適的聚會場所,甚至無法支負牧者薪酬等,都並非少見。我亦親眼看見有全時間牧者為了生計,要找一份全時間的工作,與其說學習保羅織帳棚,不如說「如果唔係咁,又可以點?」,每天在事奉、教會、生活、家庭,開支之間折騰,其中的壓力,真的不足為外人道。

是否可以長期做一個快樂,但收入不足的倉務員/送遞員/分信員?如何可以天天用感恩的心去過活?移民英國做倉務員/送遞員/分信員的召命是甚麼?這些都是很多弟兄姊妹心底的問題,但是卻難以有一個清楚的答案。與弟兄姊妹細談之後,原來他們恐怕這情況還會引致一個對教會長遠有很大影響的困境,就是會友回流。試想,若教會現時已飽受「旺丁不旺財」之困,不久之後,當中不少新移民在取得身分後,卻因職場上的現實困難而相繼回流,那麼說了數年的「異象」和「召命」又可以如何演譯呢?

作為HKPES的過去同工,常常以忠於職場召命為與弟兄姊妹同行的重點,但當面對他鄉的職場現實時,我不禁問自己:若職場只是為了糊口,亦談不上前途不前途,見證不見證,意義不意義,那麼召命的具體內容是甚麼呢?懷着這些想法,我回到加拿大,安靜下來,再慢慢細想。

黃讚雄
HKPES前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