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從事心理學訓練,其中一項工作就是到企業進行員工訓練,幾年前企業喜歡正向心理學及銷售的心理技巧,近幾年企業更重視員工的身心靈健康。早前一間企業邀請筆者在公司主講在職人士照顧長者的錦囊,難得企業明白到員工需要照顧家中長者,又要兼顧工作,情緒壓力其實非常大。
人到中年,除了在職場上拼搏之外,自己父母亦已經年老,身體會出現大大小小的毛病,因此不知不覺間,自己原來已經成為照顧者。對於已婚及有孩子的中年人士,更加成為了夾心照顧者(Sandwich carers),上有四大長老(自己父母及配偶父母),下有子女,這個照顧者的身份的確不容易。
記得那次主講這個照顧者的題目,筆者分享了在職人士照顧長者的常見心理壓力、減壓方法及家居照顧的社區資源,最後筆者鼓勵照顧者需要好好地照顧自己。筆者留意到在場有一位女士暗暗流淚,講座完結之後與這位女士傾談,才知道她家中的四大長老在疫情中先後離世,原來這位女士在疫情期間要繁忙地進出醫院去照顧四大長老,又要處理他們先後離世的各種事宜,她根本沒有時間停下來去哀悼這四位親人,加上要兼顧工作及照顧子女,哀傷的情緒就在這種繁忙的生活中被迫掩蓋下來。那次講座好像讓她回到那段辛苦的日子,也讓她可以好好流淚,好好去哀悼逝去的親人。
召命包括我們整個生命,涵蓋生活上所有層面,包括我們的職業,也包括我們的家庭及際遇。筆者在疫情嚴峻期間亦經歷母親中風入院,那時候醫院由每天有4小時探訪,改為每星期只容許一位家屬探訪一小時, 母親在留醫的一個多月之內,只能夠不斷用電話向我們求救及傾訴,作為一個照顧者,筆者無法親身每天去協助她抹身及清潔,也經歷了不少無奈無助及身心疲累的經歷。
家庭及際遇都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人有責任去回應,既然遇上母親中風這個際遇,筆者在這段日子成為照顧者,反而認識更多有關中風、腦退化及情緒病的知識,也有更多親身經歷及體驗,這些經歷亦成為我最新的員工訓練內容:照顧「照顧者」。
你的生命中又有什麼經歷可以融入在你的工作或事奉中?有些人自小被同學欺凌,成長之後更懂得關懷被欺凌的學生;又有些人在破碎的家庭中長大,因此更懂得安慰有相近經歷的人;亦有些人經歷了嚴重的疾病,最後可以成為探病及關懷病人的中堅分子。你呢?你又會如何去回應家庭及際遇這兩份禮物呢?
此外,假如你是照顧者,亦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靈健康,好讓自己能夠更有心有力去照顧家人。
蔣慧瑜
HKPES 董事 /作家/心理學訓練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