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D職人Bloggers 鍾梓昭 Newmen 聖經與職場

《當召命遇上搵食艱難:亞伯蘭》

兼修生活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使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使你的名為大;你要使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給他;詛咒你的,我必詛咒他。地上的萬族都必因你得福。」亞伯蘭就遵照耶和華的吩咐去了;羅得也和他同去。亞伯蘭離開哈蘭的時候年七十五歲。亞伯蘭帶着他妻子撒萊和姪兒羅得,以及他們在哈蘭積蓄的財物、獲得的人口,往迦南地去。他們就來到了迦南地。亞伯蘭經過那地,直到示劍地方,摩利橡樹那裏;當時迦南人住在那地。耶和華向亞伯蘭顯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亞伯蘭就在那裏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從那裏他又遷到伯特利東邊的山,支搭帳棚;西邊是伯特利,東邊是艾。他在那裏又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求告耶和華的名。後來亞伯蘭漸漸遷往尼革夫去。那地遭遇饑荒。亞伯蘭因那地的饑荒嚴重,就下到埃及,要在那裏寄居(創十二1-10)

召命是神對人所發出的召喚,當亞伯蘭聽見神呼喚他前往神所要指示他的地方去,雖然當時亞伯蘭並不知道最終神要他往那裡去,不過他仍然順服地憑信作出了回應,聖經指出:「亞伯蘭就遵照耶和華的吩咐去了。」

原來召命是一個不知道目的地和路線圖的旅程,重點是要往神所指示的地方去,目的是要使別人得福。人若要在不知道目的地和路線圖的情況下去回應神的召命,心靈就必須常常保持一份對神的開放和聆聽的態度,以致能夠不斷去接收、辨識和回應神在不同時間所作出的指示。

當亞伯蘭根據他父親的遺願(參創11:31),從哈籣舉家「移民」來到迦南地之後,透過神進一步的指示、他才知道原來神的心意就是要將這地賜給他的後裔,問題是當時亞伯蘭尚未有自己的後裔去承受那地為業,而且那地當時已經被迦南人所佔據和居住(being occupied),所以亞伯蘭要在當地落地生根、得地為業實在並不容易。

或許是因為亞伯蘭在當地尚未找到一片可立足之地,以致他要從示劍的摩利橡樹那裡,首先遷往伯特利東邊的山,然後又再遷往尼革夫去。其實尼革夫是在迦南南部一片非常乾旱貧瘠的曠野地,乾旱到甚至連迦南人也大概不會選擇前往這地去耕種、畜牧和居住。

雖然亞伯蘭是在回應神的召命而來到迦南這片流奶與蜜的「應許之地」,不過原來回應召命也是會遇上搵食艱難、甚至是「無啖好食」的情況,因為聖經接著指出「那地遭遇饑荒。亞伯蘭因那地的饑荒嚴重,就下到埃及,要在那裏寄居。」結果亞伯蘭要暫時「移民」下到埃及在那裡寄居。

問題是亞伯蘭在這個不斷移民的過程之中,究竟是否有繼續去聆聽和接收神給他的指示?若是沒有,當亞伯蘭遇到搵食艱難而下到埃及,這是否表示他並沒有為此而求告耶和華神的名?並且表示他對神的帶領、供應和預備缺乏了信心呢?經文並沒有為我們提供這方面的答案。而神亦沒有指示亞伯蘭,如同指示先知以利亞一樣,去接受烏鴉或窮寡婦的供養,直至神再次降雨在地上叫饑荒成為過去。

不過我們知道對神有信心並不代表人可以不去做任何事情來坐以待斃,就正如使徒保羅雖然認為自己是可以靠著「福音養生」(他在《哥林多後書》中鼓勵弟兄姊妹在供給聖徒的恩情上有份。亦在《哥林多前書》中提到,傳道人有權利從福音工作中獲得經濟上的支持,就像在舊約中,祭司和利未人靠著聖殿的祭物生活一樣。)儘管如此,保羅並不常常接受信徒的奉獻,而是靠自己織帳棚來維持生計,以便在傳福音時不會受到經濟上的壓力,可以更自由地傳揚福音。

除了有照顧父母和養妻活兒的這個基本「天職」之外,筆者一直都按照著神給自己的負擔和恩賜,在移民前後在不同的信仰群體之中,專注地做牧養和靈命培育的工作,直至近年自願地在恩泉浸信會當義務傳道的工作,不過為了應付生活的開支,筆者亦同時當起校車司機的工作,以舒緩在經濟上沉重的負擔和壓力。

筆者信相神在不同處境對人都會有不同的召喚,呼喚人去完成祂的心意和去成為別人的祝福。例如筆者每天都會接送一群有特別需要的小朋友返學放學,我會特別留意和關注這些小朋友的不同需要,為他們預設並播放令他們感到平靜安穩和自在的電台音樂,又透過眼神的接觸或親切的慰問去表達自己對他們及他們父母的關心。

筆者雖然是因為搵食艱難而從事校車司機的工作,不過此「織帳棚」的工作不單止有幫我去養妻活兒來維持生計,更讓我多了一個去服侍這群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和家庭的機會,讓我可以在這些處境之中去回應神對我不同的呼喚。或許這也是神讓我蒙福及使別人得福的另一個途徑,是神一早命定給我人生召命的其中一個部分。

當召命遇上搵食艱難,筆者偶爾也會期望神透過感動不同的弟兄姊妹,讓自己在最缺乏的時候收到匿名的奉獻來應付生活的開支和需要,就像我們聽過不少屬靈前輩所分享的特殊經歷那樣,不過或許是由於筆者的信心太過微小,這樣的事情暫時都未有發生過在我身上。話雖如此,筆者仍然相信天父在我們未求之先已經清楚知道我們的需要,而且祂的恩典實在夠用,主若願意,祂是會使用不同的方式(就如現在的處境—透過「織帳棚」的方式)來供應預備祂僕人使女的生活需要。

 

鍾梓昭
前HKPES資深事工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