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在網上吹水討論區看到有人以曲解的聖經故事來嘲諷「耶教」。我路過看到,指出事情不是這樣的,並提出了我的理解。經過幾番對答,似乎對方不太答得上了。這一條話題的前提是「基督徒軟弱」,最後有另一位看來是非基督的路人說「基督徒並不軟弱」。(我不在乎基督徒是否被視為軟弱,但不希望有人認為基督信仰不堪一擊。)
事後我和一位年紀相若的資深教友討論。我認為網上很多人對基督教有誤解,可以多一些說明。那位教友出於好意說:「不要啊。」當時未有機會問明原委,但我可以理解這一類見解:有些人是為了反基督教而反,理性討論不起作用;一不小心,有可能引起罵戰,甚至可能被圍攻⋯⋯有可能弄巧反拙。可是,若其他人看了那些不真確的言論而影響了對基督教的印象;或有些人提出批評和挑戰,其實是想追尋真理⋯⋯?慎言和勇敢都是神認可的美德,到底甚麼時候應用哪一項?
結果這事不了了之。我也不是喜歡流連討論區的人。
十多廿年過去了。吹水區上,見到間中有傳道人在服事,很可能是花自己時間的,只是討論區已少有關於基督教的討論。推測原因,一來社交媒體興起而令討論區式微;二來教會人數下降是世界性趨勢,人數與關注度成正比,又或者說,不再批評和攻擊,因為已不在乎;三來,可能社會上大多數人已形成共識:信仰是個人的選擇,你喜歡信或不信、信哪一個宗教,是你的自由,何必爭論。──這一種說法,在我看來,隱藏着不少暗示:
- 信仰與追尋真理無關。(是否認同有真理是另一課題。)
- 「你覺得有需要就信。我嗎?暫時不覺得有需要。」
- 甚麼是「需要相信」的時候?「應該是軟弱、遇挫折,需要尋找支援系統或心靈依託的時候吧。」
- 換言之,信教的人都是軟弱的?「我沒這麼說⋯⋯總之,那是個人的選擇。」
這與我們的信仰內容是有出入的。其實「沒有神」也是一種信仰,至今未有科學家能證實神不存在。既然神的存在或不存在,都沒有人可藉科學證明,為甚麼那些認為神不存在的人感覺自己比較科學化呢?是的,那只不過是一種印象、感覺。
教會派奶粉,成功改變了普羅大眾對教會那種「遙遠、與我無關」的感覺。到了這網絡世界足以左右大國總統選舉的年代,我們又應當如何打這一場仗?──就算不是屬靈戰爭,至少也是一場信息戰爭。
我沒有甚麼靈方妙法,只想把觀察到的一些事情提出來,如果有信徒有興趣、有心的話,可以一起想想辦法。根據我對網絡搜尋的長期關注,我認為商業世界有一些可以借鑑的地方:
一、匯聚微小的力量
即使不熟悉網絡世界,都知道網購可以去淘寶、亞馬遜⋯⋯。大家毋須再記住要到哪一家店去買哪一種貨品,只要上這些平台,一次過可以瀏覽各式各樣的貨品。平台藉着把眾多店家匯聚到同一個「場」內,讓大店、小店各顯神通。
匯聚不等於統一。我知道香港基督教不是沒有「匯聚」,例如有聯會、有教會/機構的一覽表,也有一些基督教的平台、論壇、頻道等等,但至今沒有一個能夠「做大」,大得可以讓一般人都知道:如果我想多了解一下教會甚麼的,簡單地上那一個網站就可以找到。結果總是要左找右找的,好麻煩!
教會或基督教機構的工作和服務,涉及生活的各個層面,理應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如何可以讓這種連繫更加緊密、自然而然?這是值得探究的。
(待續)
譚秀嫺是Free Agent Club的成員,創立自己的出版公司,網址:http://www.hkplatfor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