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911事件紀念日前夕,右翼保守派政治運動家查理·柯克(Charles Kirk)遇刺被槍殺,事件觸發各大媒體洪水般的評論報導,本文不贅,並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事情。
柯克近年在政治運動中名聲大噪,部分原因是他在各著各大學校園,設置其標誌性的辯論攤位「證明我錯了」(Prove Me Wrong),為其理念接受挑戰,與學界精英進行激烈辯論。
柯克無疑是辯才卓越、思考敏捷、詞鋒鋭利,喜用中世紀希臘哲學家面對面的辯證方式爭論,以建立自己成為「真理」守護者的形象,成功激發美國大量年輕人(特別是1990年代中後期至2010年出生的Gen Z世代)成為他的追隨者。然而,曾參與辯論活動的朋友都知道,就是辯論得勝的一方,其觀點亦不一定就是「真理」。
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指出,人們對「真理」的理解,是具處境性的。在其著作《理想國》中,他提出一個很值得思考的「洞穴寓言」:一群從小生活在洞穴的囚徒,他們的手腳被鎖鏈束縛住不能轉頭,所能看見的一切,都是洞穴外通過火炬和陽光投射到牆壁上的影像。在洞穴裡,他們展開了一場辯論,試圖理解辨識這個世界的「真實」。
對洞穴內的人,無論辯才有多棒,他們所認知的真實世界,就是投影在牆上的陰影,並藉此塑造了他們所理解整個現實的「真相」。
後來,其中一名囚犯擺脫了束縛,跑出了洞穴。這是「啓蒙」,他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打破原本看待事物的方式,對現實理解取得另一種「觀點」。
囚犯試圖回到洞穴,告訴其他囚犯他所看到「現實的真相」。但留在洞內的囚犯並不領情,反指控他擾亂了他們對事物的看法。柏拉圖領悟到「啓蒙」別人的歷程,會是困難重重,挫折艱辛,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就是這樣被處以死刑,理由是擾亂社會秩序。
筆者無意對柯克的遇害作出任何推想、解說、或評論。事實上,各媒體已有海量的分析,況且,「真相」可能比我們所看見的、聽見的,來得複雜,背後包含多少人事操弄,諱莫甚深。但有一點甚至連柯克自己,可能也忽視了。
柯克每次的辯論,都帶著咄咄迫人的氣勢,隱然他就是那走出洞穴的唯一囚犯,彷彿只有他才認識「真理」。但世界並不如「童話寓言」般簡單,真實的世界是:逃出洞穴的不只柯克一人,還有其他囚犯。逃出的囚犯,分散到不同的角落,看到世界不同的「面相」,也在述說他們的「啓蒙」故事,期望能發揮影響,「救贖」別人。
部分媒體在事件的感性影響下,近乎將柯克的主張及其個人「聖化」。但深一層理解,柯克堅持多項的保守立場,包括反對:任何情況下的墮胎、槍械管制、「多元、平等、共融」(DEI) 政策,以及LGBTQ[1] 權益等,問題本身就有不少爭議空間,不是單純的非黑即白,忠奸二元二分。加上他推動的「教授監督名單」和「學校董事會監督名單」等計畫,亦有妨礙學術自由、言論自由,清洗異己之嫌。
柏拉圖鼓勵人們離開洞穴,以獨特的方式思考世界。我們在職埸及教會裡,也應該懷抱這種勇氣,不恐懼面對洞穴以外的新領域。然而,我們各人所接觸世界的面相不同,處境不同,難免會產生不同立場,處理不好,便引起教會分裂,職場分黨分派的弊端。觀點、立場,是否就是「真理」的全部?
不管你是否認同柯克的政治立場,他敢於和不同觀點公開對話的這種勇氣和坦蕩,是值得欣賞的。以暗殺、血惺的懦弱手段對付異見的人,無論如何,必須譴責。畢竟,基督的教導是「以善勝惡」,祂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卻從未允許門徒以任何理由傷害他人。世界其實並不缺乏觀點、政見、立場,而是欠缺「包容和愛心」。論辯要做到「和而不同」,對現今充滿戾氣的世界氛圍,似乎是椽木求魚的期望。
聖經的「真理」教導是:只要心裏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得前書三15)。
“We each walked away a more knowledgeable person without knowing who was the winner” 。論辯之後,會否這就是柏拉圖、教會及我們社會所期待的「理想國」?
———————————
[1] LGBTQ : 指女同性戀者 (Lesbian) 、男同性戀者 (Gay) 、雙性戀者 (Bisexual) 、跨性別者 (Transgender) 與酷兒 (Queer) 。前任教宗「方濟各」於2013年時的發言,成為歷史宣言,更是天主教與同性戀者彼此關係的轉捩點。方濟各表示:「如果一個人是同性戀,尋求天主並有善意,我又有什麼資格評判呢?天主教裡談到他們時,同性戀者不能被邊緣化。」2023年,經教皇批准的信理部規定,可以為同性組成的夫婦祈福,但不舉行任何儀式。
沛鴻
多年營商/文學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