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兩年,中國神學研究院聖經科教授楊錫鏘牧師(楊醫)先後主領HKPES的經文默想小組多次聚會,在聚會中,小組成員均有美好的分享。《職報》會將有關分享整理後刋登,以享讀者。
日期:2012年7月7日
經文:約翰福音九1-12
朗讀與默想
先安靜片刻,然後由楊醫/組長朗讀經文兩次。
互動對話
組員們默想後的分享和提問,以及與楊醫的對話。
分享1:
我想到瞎子的「失去」:他生來本應有眼睛,他不單止看不見、且被視為有罪,被人離棄,更要討飯吃。我想問,第一,耶穌所指要顯出祂的作為,究竟是甚麼「作為」呢?第二,經文中提到的「光」是甚麼意思?第三,瞎子被差到西羅亞池,是喻意我們要藉耶穌基督才看得見嗎?
楊醫回應:
我想首先指出,瞎子因為他的失明,因而失去工作能力,連帶名譽、尊嚴也失去,而失去尊嚴可能是最傷的。耶穌如何回應此事呢?祂提到「趁著白日,要作主的工」(在約翰福音至少提過三次)。重點不是趕時間,而是有「光」,有光有主在,才有機會作主工。
分享2:
經文完全沒有描述瞎子的心情,若我們代入他的角色,天生瞎眼是相當「難啃」的,少不免會發嚕囌。至於門徒則要找出他瞎眼的理由,由人的角度看,有理由彷彿較容易接受。
整件事情,瞎子都處於「沒得選擇」的狀態:第一,他生來是瞎眼的,沒得選擇,本身已經很難以接受,門徒還追問他瞎眼的原因;第二,他被耶穌醫治,也是沒得選擇;第三,神要在他的身上顯出榮耀來,同樣是沒得選擇的。
楊醫回應:
經文提到的一串問題,都是指向「為甚麼」,想探究瞎子瞎眼的原因,但是最終耶穌都沒有回答這問題。有些事情本來就沒有答案:事主未必知道原因(即使說了,旁人都未必滿意)。即或知道瞎眼的原因又如何?依然幫不了瞎子。
補充一點背景資料:犯罪的確可能是原因之一,因為媽媽患有性病(梅毒)是當時嬰兒生來瞎眼的常見病因。因此門徒問是誰(爸爸或媽媽)犯了罪,並非胡亂猜測。
讓我們學習不要把焦點放在「為甚麼」上,而要趁著白日,顯出神的榮耀來。苦難並不是用來解釋的,而是該如何配合神的工作。
分享3:
神蹟施行的方法,每次都有不同。為甚麼這一次要這麼麻煩呢?是要深刻地經歷祂的醫治嗎?
楊醫回應:
沒錯,耶穌每次醫治的方式都不同,為甚麼這一次要如此複雜(和骯髒)呢?約翰福音罕見地用上一整章聖經來描述一個神蹟。它要處理的不止醫治瞎眼,而是要回答很多問題:誰犯了罪?(法利賽人指責耶穌在安息日治病)瞎眼的是誰?誰醫治他?耶穌是誰?然後在後來的經文,再倒轉次序問一次:真正瞎眼的是誰?誰真正犯了罪?是法利賽人。
瞎子礙於看不見東西,他一定要靠觸摸,並且有具體而充滿細節的經歷,才能夠確認他所經歷的事。更加重要的是,他必須回答「瞎眼的是誰?」這問題,承認自己就是瞎子(擁抱自己生命中的遺憾),才能見證神。因為瞎子一直都沒有名字,「生來瞎眼」就成了他的名字。
分享4:
作為一個人,面對這樣的事,總會問「為甚麼」。我後來再想,為甚麼我要問「為甚麼」呢?大概是因為無緣無故的苦難會難受一點。即或苦難,也要夠「合理」才成。其實解釋重要嗎?
楊醫回應:
是的,值得我們深思。為甚麼我們要問為甚麼?往正面的方面想,我們(例如醫生)會問清楚,以便醫好他。其實潛藏背後的原因,是我們看他為有損,不算「整全」,有缺欠。這正是瞎子失去得最多的地方:尊嚴,他的人生是一個不整全的人生。這亦是很多人受苦最難受的地方,自覺自己處於「次等」的地位。約伯記要處理的也是這個問題:由完美的人生落到不整全的人生,我們總會覺得不甘心,想知道接著點樣做。
也許創造神學的三個層面可以對應:門徒問的第一個問題(「誰犯了罪?」),是「道德秩序」層面的問題,然而耶穌並沒有從這個角度去處理這個情況,反而從「功能秩序」的角度去處理(神造萬物皆有其意義),功能秩序不是用來解釋苦難,而是認定:神有足夠的恩典去承載這個情況,我們要做的是配合祂的工。而唯有「物質秩序」的層面才能真正對應和解釋這處境的。
分享5:
瞎子應該如何配合神?門徒呢?作為一個基督徒,面對有缺陷的人,我們又該如何去配合呢?抑或與我們無關呢?
楊醫回應:
經文是以瞎子的苦況為重點。例如患癌肢體的見證、Nick Vujicic的見證。對有缺陷的人來說,他能否看自己為整全,作美好的見證呢?
分享6:
我留意到經文並沒有提到瞎子由瞎眼變看得見後的心情。他看得見以後,更被人質疑他的身份。對他而言,這究竟是好事抑或壞事?
楊醫回應:
瞎子更需要處理的,是誰醫好他的問題。
分享7:
苦難不能追究原因,這是否一種命定?這樣想是樂觀抑或悲觀?
楊醫回應:
約伯記正是要處理這個問題。是有命定的成份,由神所定。神自有祂的原因,是祂的設計的一部分,而我們終究是不能明白的。
分享8:
我感到瞎子面對他的苦時,十分順服,有一顆清心。
楊醫回應:
瞎子一直在心裡問:「究竟這是誰?」,而他至終接納:「這就是醫好我的人」。
分享9:
有三個感受,第一,原來我一直弄不清楚白日和黑夜之分;第二,瞎子的生命改變是被動的;第三,第12節以「我不知道」作結,令人有點不知所措。瞎子一直只聽到一把聲音,為何要相信祂?祂信得過的嗎?
楊醫回應:
瞎子既然是瞎眼的,他要如何認出神的作為呢?瞎子必須靠觸摸祂、要做一些事才「認得出」祂。反思我們自己:我們屬靈的眼睛都是瞎的,神可能要透過一些苦況,讓我們去認識祂。而我們也要擁抱自己的遺憾才成事。
分享10:
是次默想主題是「失」,這段經文令我想到,「從沒擁有」原來也是一種「失」,事主沒有經歷由得到失的過程,我們該如何看待?
楊醫回應:
本質上沒有分別,也許更慘。在當時的社會,瞎子要完全倚靠別人才能存活。
分享11:
經文在在顯出周圍的人才是瞎子,不斷問背後的原因,對瞎子沒有好處。愈問愈好奇,愈好奇愈慘,是一個惡性循環。
楊醫回應:
這是功能秩序的看法。而最終要回應的問題是:哪可以如何?神仍是整全的神嗎?
分享12:
耶穌主動的搭救瞎子,他二話不說地照做。我反思自己的信仰歷程,我卻沒有像那瞎子般,配合耶穌的救拯。
楊醫回應:
認出耶穌的拯救,信耶穌的「信」,說的是信心和信靠。而信心和順服,從來都是一個過程。愈經歷愈信服。
分享13:
感受有二,第一,瞎子其實並不是順服,只是以前沒人理會他,得耶穌關愛他,他就去行了。第二,反省我們自身,我們必須作那差我來者的工。
楊醫回應:
沒錯,「西羅亞」翻出來就是「被差遣」。而奉差遣的重點,是神,並不是你。
我們可否把自己的苦,看為一種差遣?舊約聖經的約瑟是個好例子,他被親兄弟賣到埃及,然而後來他表示不是被賣,而是「被差」,唯有通過他才能拯救以色列人。
我們不要單單從救贖角度去看「被差遣」,從創造的角度來看,你畢生的經歷,就是祂差遣你去的旅程,被呼召去作祂設計的那一個「你」──包括好事、不好事,甚至遺憾事。這並不是說要抹殺苦難,反而是「轉化」苦難,約瑟看自身苦澀的經歷為禮物和使命,並「忘記那苦」。
一個與會者的會後分享:
穿高跟鞋撐拐杖的獨行女子
默想聚會之前一晚,我跟一對夫婦朋友吃飯時,他們提及曾不約而同地,在某地區屢次見到一位很特別的傷殘人士:她是一位需要拐杖助行的女子,相貌娟好,身材保養得很不錯,只是缺了一條腿。每次見到她,她都經過悉心打扮,穿的都是鮮艷奪目的衣服,腳上穿著高跟鞋(還是要斗零踭!),化著漂亮的妝,在鬧市中持杖獨行。一個非常「搶眼」的畫面!
是的,是「搶眼」,換了我是她,我大概會希望隱沒在人海中,日常打扮的目標是不搶眼、不被留意。這女子顯然不是這樣想,她就是要「搶眼」,就是要人看到她:一個身體縱然有缺陷,依然活得好好的女子。身體的殘障,並沒有剝奪她的任何權利和自由。
是次聖經默想,令我想起這個女子,這大概就是「擁抱」苦況的意思吧?
整理:吳潔儀
經文默想小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