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世界,人際連繫方便密切,是人類社會從未想像過的。
三星期前,孫女在溫哥華的Women’s Hospital 誕生,我榮陞外公。幾天後,電郵傳來一張我在醫院裡樂不可支地望著初生孫女的照片,短訊寫著:“How Sweet!” 原來是兒子把照片放上了facebook,港加兩地的朋友都看到了,比我還要早。兩個多星期後,我、兒子和女兒一家,在溫哥華機場送別我的妹妹──她今年四月提早退休,特地從香港飛來照顧姪女「坐月」──登機前,我們彼此擁抱,輕鬆話別,我忽然留意,原來昔日機場上的難捨惜別氣氛,今天早就一掃而空。回想四十多年前我乘船往加拿大留學時,碼頭上樂隊奏起「友誼萬歲」,洋船徐徐開出,船上船下「全人類」拉著皺紙帶哭成淚人,比較起來,與今天真有天壤之別。
今天,我們都知道全球社會都在急遽轉變──傳訊科技不單把地域距離大大的縮小,更是把整個世界的文化及生活方式都徹底改變。近年來,觸及這方面問題的書籍,不勝枚舉,但能深入淺出地抓到問題的核心,幫助讀者在今日世界中重新定位的並不多。從這角度看,今年六月剛出版的新書:How: Why How We Do Anything Means Everything…in Business (and in Life),是一本難得的好書。當中的分析,不單有助宏觀地了解今日世界人際網絡關係的變化,更可適切地應用於業務經營和個人事業發展等不同領域。
全書的主旨,指出由於資訊科技發達,傳訊方便,今日的社會愈來愈變得「透明」,把整個商業世界的營運規則都全改變了。昔日社會,以土地和資本爲主要生產資源,商場如戰場,鬥個你死我活,贏家通吃,視爲零和遊戲。今天,社會的生產動力源自資訊,有別於地產和資金,資訊是取之不盡、愈用愈多的資源,因此今日的生產方式,是以人際網絡爲主導,管理文化亦由監控轉爲合作和分享。影響所及,信任、尊重、透明度、目標、聲譽等等的「軟力量」,都成了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用通俗的話來說,在有限資源的社會裡,商場的遊戲規則是爭奪,是先謀「發財」,後求「立品」。相對地,在今天事事講求「雙贏」,藉以開拓市場並擴大生產資源的資訊社會,卻惟有「立品」才「吃得開」。
試舉個例子來說明這種此前不能預計的轉變:1997年,美國一位基督徒傳媒鉅子Bob Buford,出版了一本影響力深入華爾街的著作,書名是:Halftime, From Success to Significance(中譯:人生下半場)。該書針對的,是富裕社會所造就的大批事業有成的中年人士──他們前半生竭盡所能,追求成功,直至人生到達「下半場」後,才感覺需要把目光轉移到「意義」層面,追求工作和人生的目的。但該書出版後,短短十年,這個歷來社會視作當然的優次已過時了。今天,創造「意義」的「軟力量」,已成了任何人生階段爲企業和事業增值的首要條件。
上述How的一書,正是把如此種種社會上廣泛地發生的劃時代變化,全面而深入地闡述出來,我特別有興趣的是該書內容對「個人」職涯發展的涵義──由於上述的社會變化,今日的管理思維,已愈來愈重視個人如何在網絡社會中運作。當代管理學鼻祖Peter Drucker的名句: “Managing knowledge is managing oneself” 指出個人如何管理自己,有效地獲取並運用知識,正是社會轉型的核心關鍵。對這方面,本書不乏洞見。
錢北斗
「學學堂」導師
Proprietor, MyDadRich Resources
公義樹發起人
書名:How: Why How We Do Anything Means Everything…in Business (and in Life)
作者:Dov L. Seidman
出版社:Wiley
ISBN:0471751227
出版日期:2007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