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見證

一個基督徒私募基金從業員的反思

一談到香港的金融行業,不少人都會立時想到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對沖基金等等,然而筆者自畢業後,便機緣巧合地輾轉投身到私募股權投資基金(private equity investment fund,以下簡稱私募基金)行業。

此行頭不大,一家大型私募基金可能會有幾十名員工,中小型私募基金的員工往往只有十多甚至只有數人負責運作,所以行內人之間彼此都較相熟。一般私募基金的業務,就是尋找一些具有潛質的私人企業,然後透過向該企業投入資金,以及各種協助企業發展的資源,讓該企業進一步成長,提高盈利水平;達到某成果後,基金就會把該企業的股權出售,或者是把該企業上市,以股權換取該企業的股票。

分類方面,私募基金會按投資對象的大小及盈利水平作細分。一些基金專門投資於一些還未有盈利或仍在虧損狀態的早期企業,例如美國知名風險投資基金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和IDG資本,他們往往一年投幾十家小型企業,經過幾年後,大部分所投資的企業可能仍然毫無表現,然而只要當中有一兩家企業表現優秀,就能彌補其損失,並且可以為基金大賺一筆。

有些基金則選擇投資於已有盈利企業,希望其業務在投資後有進一步增長,然後利用上市去提升企業價值。另外,一些基金主要做收購,就是先把整家企業買下來,改善其業績,然後再賣出去。

筆者從事的基金投資對象是有盈利,增長型的中國大陸企業。在過程當中,先要找到需要融資的企業,然後與企業談入股價格,以及調查企業每個運作環節,完成後,就由律師備妥有關文件,投放金錢去完成交易,之後就是協助所投資企業往後發展。在只有幾個人的小團隊負責一個項目,有時候要做到通宵達旦,是挺疲累的工作。

有朋友問,在這行業有甚麼挑戰?作為基督徒,我認為這個行業較為務實,終歸是長期投資私人企業,不用每天被波動的股價牽動情緒,同時也可以幫助有需要發展的企業取得金錢和資源,對社會資源分配有一定的幫助。而且作為外資基金,融資成本比國內低很多,國內企業也可以透過這些成本較低的資金去發展,甚至有機會進軍海外市場。

事實上,我們投資企業其實也是投資於人。軟體銀行創辦人孫正義說當年投資阿里巴巴原因是他看到馬雲眼中的那團火。一個企業家的背景,遠景和生活習慣等,對我們的投資決定有重大的影響。例如一個企業雖然發展勢頭不錯,然而企業東主卻有不良嗜好,例如賭博,婚外情等,都對企業未來的發展不利,所以一個基督徒的價值觀其實並不會妨礙做私募基金,反而這些價值觀會引導一個基金經理找到踏實的企業家。

私募基金在選擇投資對象時,與企業東主可說是亦敵亦友,作為一個基督徒的壓力就是,一方面要培養大家的關係,讓各種談判及盡職調查可以順暢一點,另一方面卻要仔細調查東主的背景是否誠實可靠。

筆者看過一些企業,所有條件都不錯,東主言談正直大方,財務法律盡職調查都進展很好,可惜到中後期我們發現東主因為有婚外情而令其婚姻關係非常緊張,令企業可能會因為東主離婚而影響股權分佈,以及東主或會因男女關係而無法專注於事業,於是筆者的基金決定不投資於企業,幾個月後,我們得知該企業被捲入更大的業務糾紛。

其實企業愈小,就愈要關注東主的個人質素,畢竟一個小企業往往都是「一人話事」。對我們來說,看人的技巧十分重要,透過每年看幾十家幾百間企業,認識幾十個東主,在大量的交往中慢慢就會形成一種觸覺,而這種觸覺,是做私募風投的關鍵技巧。

作為基督徒,很容易有職業病,就是無論認識一個人都從投資的角度去評審一個人,少了一份包容和真誠,筆者也需要一段時間跟一些在行內的屬靈長者學習,才能免除只看到別人眼中的刺,看不到自己眼中樑木,畢竟我們多年來的訓練是上司要我們去發掘別人眼中的刺,從而看出該企業有沒有前途。其實經過多年做私募基金,筆者慢慢學到人與人之間多一點愛,多發掘別人的優點,其實不單做人和做基金也可以受益,希望與各位基督徒投資界從業員共勉。

作者:鄧文耀

 

本文刊載於:HKPES《職報》三.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