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見證

心繫神國的生意人

Media-Go的主席楊其輝弟兄(下稱Tony)創立他的公司逾二十年,從事高科技的電子影音工程。他創業的拼勁哪裡來?「可能我是潮州人,潮州男人好喜歡創業,想有自己的生意。」就是這麼簡單──擁有一個創業的DNA。Tony在訪問中,常把營商經驗跟他的宣教事奉相提並論,兩者互動互助,渾然一體,筆者也大開眼界。

在創立Media-Go之前,Tony也是打工仔一名,因八九年北京學運,香港經濟下滑,公司倒閉,他正失業的時候,舊客戶找他做一些影音系統工程,他便踏上創業之路。生意乘著電子科技應用的潮流,順利增長,並擴充至7間公司,現時的業務遍及中、港、澳、台、南韓、星加坡、馬來西亞及印度,旗下員工超過200人。

企業文化──堅守誠信
Tony直言生意的發展已上軌道,他花最多時間是在人事管理上。他認為公司的成功有賴同事們的同心協力和信任,當然還有誠信。他也努力將公司的管理哲學傳遞給每個員工。例如多年前有一次國內分公司一位同事,對公司每次進口貨物都做足報關的功夫不以為然,問Tony可否省卻一些,這種做法在當時是相當普遍的,他沒有痛罵那同事,卻反問那位同事:「若果出了事,你也一同被檢控,那你的家人怎麼辦?」Tony就是這樣以關心員工的本身利害去傳遞誠信的原則,就在兩個星期後有海關人員來突擊檢查,堅持原則化解了一次危機,這位同事也上了一課。

用人之道──信任與授權
Media-Go的生意分佈在不同的國家地區,Tony要學習理解不同地方的同事的處事方法,他學會包容、平衡各方的觀點,簡單如會議上的用詞,他也要小心處理,不同的文化,對用詞的理解可有天壤之別。更重要的是這些跨文化經驗開闊了他的眼界,為他的宣教事奉帶來啟發,他更明白宣教士在宣教工場遇到的困難。

另一方面,管理這盤跨國生意,Tony非常著意培養本地管理人員,因為文化差異,由本地人去營運當地的業務遠較總公司差一個「外地人」來更有效率,他學習信任、放手,培養同事們的歸屬感,讓他們有空間去發揮。「不是老闆夠膽放手便可以,也要對方(員工)夠膽接呢!」Tony不忘補充一句:「所以找到稱職的人才也是關鍵,其實我有好多失敗經驗,從中反省學習啦!」現在分佈各地的公司都由當地員工管理。

生意危機──神預備出路
做生意當然不是一帆風順,過去幾年經歷的科網爆破、911事件、SARS,以至最近的金融海潚,對影音工程這個高消費產品生意都有一定的打擊。曾幾何時,Tony面對人事的困難,加上失去一些行內重要品牌的代理權,也曾心灰意冷,萌生去意,他猶記得:「我向神祈禱──我想專心投入宣教事奉,神沒有接納我這個念頭,祂透過一位摯友建議我同時兼顧業務和事奉,要恰當地分配時間,他也指出一些處理人事問題的方法。經過幾年的時間,公司成功轉型,業務涉及的範圍比以前廣泛。」

多年前他有機會嘗試投標做政府的工程,因他報價夠便宜,成功投得第一單工程,後來他才發現原來公司報錯價。怎料錯有錯著,讓他展開了與政府的合作,生意一單接一單,去年年中還投到一張兩年的合約。不久,金融海嘯發生,所有行家的生意都受影響,Media-Go卻能平穩過渡,「我很感恩,原來上帝已為我們預備了所需。」Tony的總結是:「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心繫宣教──先求祂的國
面對著不斷擴展的生意,Tony卻沒有身不由己,他坦言現在花在工作上的時間比例少於四成。他現時擔任三間福音機構的董事,還修讀教牧神學博士課程。Tony深信「多給誰便向誰多取」的道理,神不斷賜福他的生意,加上他所累積的經驗和人脈,他不斷尋問神的心意──神要怎樣用他?

Tony熱心推動差傳,也喜歡攝影,每次出外探訪或短宣,他必帶同相機,記錄當地情況,Tony認為相片的感染力勝於說話。為向年青一代傳遞宣教異象,Tony更把他的相片出版了一本攝影集,希望吸引不喜歡讀文字的年青人也關心未得之民。

明白神的心意,Tony形容為一個過程,要慢慢地將所思所感告訴神,有耐性地反省自己的經驗,辨識神的回應和帶領。事實上,當今世界仍有許多封閉的地區,福音工作開展相當困難,營商宣教是大趨勢,Tony在這方向上經常思想,如何透過生意轉化生命,雖然滿腦子計劃,弟兄知道要等候神的時機和指引。

無論是經營生意、或是攝影、或是機構董事、或是宣教,對於Tony來說,都是事奉主,自己不過是器皿,為主所用,成就祂的國和祂的義。

採訪及攝影:馮士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