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 going
CBD職人Bloggers 富哥專欄 司徒永富 Ricky Szeto

縱橫職場,接受失敗

一、出錯不等同失敗?

「報喜不報憂」好像是現代職場趨勢。

負責人多只表揚成果,甚至虛報業績,結果引致如近期香港某些上市公司,以及早前美國 Enron, Worldcom – MCI公司的負責人被起訴,令投資者大受損失。更甚者是如亞洲官員去年隱瞞過錯,令 SARS肺炎蔓延,無辜市民喪命。在防範 SARS肺炎再次肆虐,禽流感導致死難前,在位者必須正視處理過錯的透明度。

為甚麼很多在職人士不能接受自己失敗?

「不得有誤」(Zero-Defect),是筆者以往任職於一Fortune500大機構,接受訓練時極重視的金科玉律。因為一次產品出錯,可失去大客戶,亦會遭受法律控訴,更喪失維持生計的職位。

人人也不希望有誤,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失敗發生亦十常八九。有人因而自怨自艾,自暴自棄。旁人以為基督徒理應有上帝伴隨左右,不易失手,故基督徒的心理壓力更大。如何面對?

我們要了解出錯不等同失敗。出錯是工作過程中的「元素」,是實驗中大有機會發生的環節。錯而能改進,正是成功的條件。

失敗是工作過程中的「結論」。錯而再錯,到終點時仍未能修正,那便被人界定為計劃失敗。

在職場中,工作有一定時限,如要作季報年結,故易有成與敗定論。然而,只要看破時間,將時限延伸,那一次年終評核結果縱使是不良,並不等同在公司整體表現是失敗,更不等同終生事業一敗塗地。

工作壓力大多來自時限緊迫,要趕赴死線。只要以廣闊視野跨度時間,接受自己出錯,更接受同僚出錯,找尋空間加以檢討,於是可大大減輕負擔,每天仍可昂首闊步、遊走暢行於工作間。

二、誰定成與敗?

人只願暢行前進,不易承認自己失敗。成敗的結論,多由他人所訂定,如上司的評論、家長的評價、編輯的評選、朋友的評語。中國近代作家余秋雨說:「過了中年,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為朋友們活著……。所謂成功,不是別的,是朋友們首肯的眼神和笑聲。」(《霜冷長河》,台北:時報文化,二○○○年,第六十八至六十九頁。)工作或功績,大底最終還是為了服務他人或取悅同伴而作。

所謂失敗,不是別的,正是朋友們的排斥、漠視和非議。處身職場,不單要留心於事的表現,更要顧及人的反應,有否傷害了親人、利用了無辜、甚至出賣了朋友。

當更多親朋對己的評議每況愈下時,自己必須接受,立刻臨崖勒馬。不僅為己改善,更免令多人傷痕纍纍、死傷慘重。今天不少職場已成了戰場,祈願它不會淪落為墳場。

三、一剎那的光輝?

墳場埋藏了不少亡魂,他們一度力求在生命中有剎那的光輝,得後代紀念,認為那便是一生有成。所以很多人在任內,爭取表現,開創新產品、設立新部門,又或來個大裁員,以提高利潤 。只則重當前收益,不太顧及下一代的後遺影響。

歷史課本與大眾傳媒只得有限的篇幅,容易簡單界定某人物是成功或失敗。我們也不以為然地套用相同方式,截然了當去品評他人,甚至以此「二分法」來衡量自己。

往往現實比我們所想的複雜百倍。就如不少人評價所羅門王是智慧高超的偉人,但卻忽視了他晚年聘娶七百妃三百嬪,被她們誘惑膜拜假神的事實。聖經作者評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結果上帝判言「我必因所羅門所行的,使大衛後裔受患難。」(王上十一:39)所羅門並非完全成功人士,因他帶來後人苦難。

反觀猶大王希西加,一度心裡驕傲,沒有報答上帝予他痊癒有額外的年歲,遭上帝責罰,但他承認過錯,接受失敗,與民「一同自卑,以致耶和華的忿怒在希西加的日子沒有臨到 他們。」(歷下卅二:25-26)希西加在某一點是失敗,但最終得上帝憐憫,令自己及人民得享太平。不求一時顯赫,而著眼於長遠未來,及民生影響,才是成功之道。

我們追求的成功,絕不能限於自身擁有一段快活的時光,而是在乎給予他人健康的長遠影響。

四、求成長?求成熟?

成功之道是追求成長?還是追求成熟?職場中人,多追求成長,是「數字的攀升」,但一天又會驀然滑落下墮。成熟卻是「心態的提升」,是成敗經驗的累積,不會輕然消失倒退。

如單單追求成長的人,見業績數字下降,心情跟隨下沉,生活於驟然升降的波濤中。追求成熟的人,見業績數字下跌,接受事實,鍛煉圖強,知道逆境之後可以再創高峰,生活於處變不驚的安寧中。

中國名作家陶淵明看破職場功名,不為五斗米折腰,在辭去了縣令時,於其名著《歸去來辭》寫曰:「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陶氏沒有了高職,似若有所失,但他通過悟、知、覺的自省,接受現實,了解不能改寫歷史,卻可改造未來。這是你我在失意時,需要學習的思維力量。(參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台北:德華出版社,一九八○年,第一二八頁。)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評論》選輯(Harvard Business Review- Business Classics: Fifteen Key Concepts for Managerial Success)的作者保羅包華(Paul Brouwer)在〈看見自己的力量〉一文(”The Power to See Ourselves”)說:「強人與弱者的分別,在乎自省。」「我們要看見自己可以做到的地步,亦要令自己抵達那境地。」一次錯失,絕不能界定自己是弱者。遇到挫敗,必須自省,檢討過去,著眼未來。 看見自己,是可轉弱為強。當看見上帝,更可反敗為勝。

縱橫職場,屹立不倒,在乎看破失敗。筆者從事國際貿易十多年,也曾因東亞廠房製成品出錯,耽誤了時間,失去大宗生意。通過反思祈禱,上帝助我看見自己的不足,不能自恃有智謀,必須謙遜,向客戶道歉,承認過錯。

世事雖變,但人情尚在,縱使在商言商,客戶仍是有感情的人。當向他們細致解釋因由,誠意表明決心改進,他們也會顧念多年合作,再予機會。關鍵是,在同一項目不得再次出錯,否則他們會懷疑你的改錯能力及誠意。

中國作家劉再復說:「一個重要作家,除了自身的創造外,總是還要被評論者所創造。」(《西尋故鄉》,香港:天地圖書,一九九七年,第二九二頁。)無論是作家、是商家,都容易視他人的批評是對己的摧毀,其實每一個評論皆可以再創造我們,若我們選擇了良知,去報喜亦報憂,就要準備接受他人的品評。

接受失敗,接受自己的有限,一天終必接軌於上帝的無限,並能縱橫馳騁於比職場更深廣遼闊的天地。

本文原載於《時代論壇》2004年2月29日,第8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