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際關係 職場倫理 職場與世界趨勢

辦公室之「以和為貴」?

中國人自幼的庭訓往往是做人處世要「以和為貴」,處理事情盡量取「中庸之道」。是以,不少人認為職場生存之道是盡量「騎牆」,少點捲入派系鬥爭,便能生存得長久一點。可是,一種有趣的現象卻是,無論你願不願意,大多數的管理層心裏早已把下屬分為兩類人:「圈內」及「圈外」。「圈內」人受領導者信任及得到更多的照顧,被栽培成為明日的接班人,然而,對「圈外」人,領導者只與之保持一般關係,得到獎勵的機會也較少,他們絕對不是領導者心目中的志同道合(my cup of coffee)。現實一點說,如果要上位,除了要有才華外,還要擠身「圈內」,才能有機會被委以重任,一展所長。難怪不少新入職的員工,在公司做的第一件事,並不是去了解公司的日常運作或自己的職責,而是去觀察公司內部的派系文化,向一些志同道合的「朋黨」靠攏過去,找出在公司內的「落腳點」。事實上,有時找一個有力的「靠山」往往比個人的工作能力更重要。

在辦公室裏,「朋黨」的存在是有其特殊意義的。「朋黨」中人若有著同樣的信念和方向,辦起事來就不致於因意見分歧而有所阻礙,有助提高工作效率。俗語有云:「一支竹仔易折彎,幾支竹仔斷折難」,群體的力量並非只是個體力量的總和,極有可能產生「1+1=3」的協同效應。妥善地利用正面「朋黨」關係,確實能令工作變得順暢。

靠攏得宜的「朋黨」對員工個人亦甚為有利。它可化零為整,以群眾壓力對抗不利勢力,讓公司內部的惡勢力不輕易蠶蝕勢單力弱的個人;相反,當「朋黨」中有人得勢,其他人也就能「一人得道,雞犬昇天」,因著裙帶關係而扶搖直上。正如曾先生榮登特首後,很自然地安插其志同道合擔任要職。

然而,不是所有「朋黨」和權力「圈」的出現都是良性的,相反地,或會引起企業內部的派系鬥爭。雖然大家都說為公司好,但價值理念手法不同,便形成個人向不同群體靠攏,企業往往因此被虛耗於「打著紅旗反紅旗」式的爭執,以致不能有效運作。毛澤東曾說過:「有人的地方就有鬥爭。」不少人更會視之為一種爭名逐利的手段,為一己私利而妄顧整體利益,北宋的新舊黨爭便是其中一個例子。

北宋年間,王安石推行變法,包括農田水利法、市易法,大大改善了政府收入及人民生活質素。可惜由於變法嚴重地威脅著舊黨的利益,因此受到守舊派大臣們的阻撓,其後更演變成兩黨之爭。兩黨之後更迭掌權,互相迫害,不但不能改善民生,還大大動搖了北宋的根基,加速北宋覆亡。

現代企管也是如此,不少人因為不甘心於活在刀光劍影的工作間,每日飽受暗箭排擠,感到心灰意冷,工作力不從心;而排擠人的會花更長時間猜度對手想法而荒廢自身工作,工作效率和士氣低落,受害的當然是公司。「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善用群體「朋黨」力量當然能更有效達成目標,但必須充份理解「黨爭」的必然,只是在於「大爭」還是「小爭」,抑或是「良性競爭」。既然「有人的地方就有鬥爭。」因此,辦公室有政治是必然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及自處,能善用彼此的差異,塑造平穩健康的辦公室生態,才是關鍵。

當我們考慮到「朋黨」之爭可能對個人和組織有不利結果時,我們就更能瞭解保羅為什麼說:「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馬書12:18)當然,「不能行」時,「以和為貴」只是一廂情願的期望而已,還是祈求上主憐憫及賜下智慧去處理紛爭更為實際。

司徒永富
香港樹仁大學工商管理學系系主任
鴻福堂執行董事

本文刊載於:HKPES《職報》二.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