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D職人Bloggers 圖像折射信仰 聖經與職場

2.《嬰孩耶穌──政治難民》

「起來!帶著小孩子同他母親逃往埃及…因為希律必尋找小孩子,要除滅他」(太二13)

耶穌降生通常讓人聯想到靜夜、星光和安睡的嬰孩。但不論是馬太或路加福音,主降生的故事皆是以危險,威脅和籠罩心靈的陰影作為結束。西緬的預言,指出這孩子要叫許多人跌倒,又要作毀謗的話柄,並將顯露人心幽暗的意念;而馬利亞的心要如被刀穿透(路二34)。馬太則記述東方的智者繞道逃回波斯,而希律殺戮伯利恆四境男孩的瘋狂行徑亦隨即展開。專橫的政權或政治不穩引發流徙,無辜的人為保命被迫逃離家園,成為難民。同樣的情況今天仍不斷發生:伴隨著阿拉伯之春之後數年的歐洲移民危機,羅興亞人危機,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的移民浪潮等,是數之不盡的悲慘故事。

耶穌雖是「拯救者」(路二11),但遭遇迫逼時的無力卻無異於其他人,祂落難的經歷與嬰孩摩西呼應,同樣在殺嬰的風暴中僅僅逃脫,日後卻成為以色列的拯救者。孩童耶穌逃避大希律,他成年以後對抗另一個希律(Herod Antipas)。路十三章記載法利賽人來對耶穌說:「離開這裡去罷,因為希律想要殺你。」祂卻回答:「你們去告訴那個狐狸說:今天、明天我趕鬼治病,第三天我的事就成全了… 今天、明天、後天,我必須前行,因為先知在耶路撒冷之外喪命是不能的」。而跟隨耶穌的人在往後的日子與希律的政權(Herod Agrippa I)繼續周旋,「希律王下手苦害教會中幾個人,用刀殺了約翰的哥哥雅各… 又去捉拿彼得」(徒十二1-2),然而「神的道日見興旺,越發廣傳」(徒十二24)。對於伯利恆的殺嬰事件,福音書沒有探究「神義論」或回答「上帝為何容許嬰兒被殺戮?」然而聖經並非沉默,聖經記述約瑟和馬利亞,耶穌和後來的門徒,在一個拉闊的時空和更寬廣的視野中,實踐他們從上帝面前領受的吩咐。

Landscape with the rest on the Flight into Egypt (Noon)
Claude Lorrain (1666), 116 cm x 159.6 cm, Hermitage Museum

歷來有不少以「逃往埃及」(flight into Egypt)為題的繪畫作品。以洛林(Claude Lorrain)的 Landscape with the rest on the Flight into Egypt(1666)為例,耶穌家庭和天使只佔右下方一小角,畫面大部份用來描繪明媚的風景(雖然沒有半點巴勒斯坦或西奈半島的味道),彷彿要指出即使在流徙的焦慮中,在無理的迫害甚至死亡面前,上帝所創造的世界裏頭仍然可以找到秩序,寧謐和美善。遠處近處的橋樑,象徵人正穿越不同境界,是地域上的界限,也是文化和語言上的習慣。適應這些轉變耗費心力,因此人要依靠上帝的供應,天使的出現正說明這點。雖然聖經沒有描寫旅程中有天使顯現,但主的使者在不同階段三次夢中指示約瑟(太二13,19,22),大概可以合理地引申為上帝藉天使的供應和保護,在旅程中沒有間斷停歇。值得留意是天使身量高大,翅膀充滿力量,與嬰孩耶穌成強烈對比,在這令人不安的旅程中,天使的強壯表示上主的護佑可靠穩當。

另一位畫家 Bottani(1717-84),曾分別繪畫「逃往埃及」和「從埃及歸回」(The Return from Egypt),兩畫湊成一對,現為英國王室所有 (見下連結)。兩畫中的天使形象分別很大,下埃及的旅程中,大力的天使在前方領路,高張翅膀作保護;相反,在歸回的路上耶穌已成長了不少,攜著父母手,因為威脅解除三人輕鬆前行,也不需要騎驢子,有兩位赤著身的小天使以花朵鋪滿前頭的路徑。雖然是出於畫師的想像,但也帶來啟發──成了肉身的聖道經歷成長,朝向耶路撒冷和祂的使命,縱然加害者使祂的道途充滿了危險,耶穌對天父的順服讓祂完成救贖的工作。

The Flight into Egypt, Giuseppe Bottani (1763-4)
https://www.rct.uk/collection/search#/7/collection/403554/the-flight-into-egypt

The Return from Egypt, Giuseppe Bottani (1763-4)
https://www.rct.uk/collection/search#/9/collection/403556/the-return-from-egypt

葉沛森

【作者保留版權】

[1] 圖片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Claude_Lorrain_-_Landscape_with_the_Rest_on_the_Flight_into_Egypt_-_WGA0501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