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上利用網絡宣教,已經談了多年,也不少人在做。我不具體知道他們的情況,只想從自己對網絡運作的認識來談談這事情。
一提起網絡宣教,很多人的即時反應是考慮使用什麼媒介,例如:找人寫app、開設社交媒體專頁、開頻道等等。但筆者認為,可以借用一些數碼營銷的概念,先想一想,再去規劃。
其中一個最基本的概念是顧客旅程(Customer Journey),有五個階段:1. 意識(Awareness ),讓人察覺到一個問題/解決方法的存在,譬如有人常感到身體某處不適,原來它代表着某一種病,或使用某一種產品就可以改善;2. 考慮(Consideration),在意識到有這問題/解決方法後,就考慮這方案是否適合自己,其間可能會做資料搜集;3. 決定(Decision),這人決定採用這方案;4. 保留(Retention),顧客繼續光顧這家公司;5. 倡議(Advocacy),當顧客感到相當滿意時,可能會向親友推介,成為品牌的倡議人。
這與一個人歸信的過程是否有點相像?接觸福音、慕道、決志、成長、傳福音。這「旅程」其實代表了一個人接觸和接受新事物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不同階段的不同溝通需要,以至考量不同媒介的特性是否配合。
現時最熱門的媒介之一是社交媒體。社交媒體公司的最終目標不外乎:一、達到營利目的;二、佔用你最多的時間。因此,其演說法往往令「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即越多人看的越受推廣。在爭相搶眼球的世界裏,教會和機構不容易脫穎而出,於是乎社交媒體的作用,主要發揮在維繫與互動的層次──要做到這一點也不容易,以Facebook為例,專頁的自然觸及率可低至不足2%,換言之,即使是Like了你專頁的人,也大多數看不到你的帖文。
不同的社交媒體,自然有不同。例如YouTube,是世界第二大搜尋器──它本身不是搜尋引擎,但當人遇到問題時,常會上YouTube搜尋,例如唱歌、煮餸的問題;更何況Google會幫它一把(大家都知道Google擁有YouTube)。 但YouTube的演算目標與其他社交媒體一樣。如想達到推廣目標,需要付出相當多的技巧和努力。
由此可見,在顧客旅程的第一階段,社交媒體的作用可能令人失望,除非下廣告。
數碼推廣渠道可分為三大類:一、付費的(paid),如廣告等;二、自己擁有的(Owned),如網站、你的社交媒體追隨者、電郵訂閱名單等;三、賺取的(Earned),例如你的訊息很好而使人分享出去,或者令人想訪問你,或與你合作等等。
教會/機構很少考慮付費的,故不在討論之列。至於賺取的,常要靠各自的努力和創意,沒有既定公式可言。筆者主要討論能夠擁有的渠道。
在你能夠擁有的渠道中,包括社交媒體社群。但請注意,社交媒體本身是不屬於你的,流量利益是歸平台的,再由平台分給你;很多東西由不得你話事,而且存在脆弱性,例如隨時可被關閉賬戶,甚至整個平台被關閉。在某程度上,社交媒體也是一個廣告平台。所以在經營社交媒體時,需要考慮策略佈置、資源分配。
網站(必須使用自己的域名)是真正屬於你的。奇怪的是,有些教會/機構小看網站的作用,彷彿把它當作一件傢俬,只要有、放着就好了。其實在顧客旅程的第一階段,網站可以扮演重要角色,關鍵是你的網站是否被看見。
市面上有一門生意,專門幫助網站在Google搜尋結果中提升排名。現時Google每一天處理140億個搜尋。儘管有人認為AI會威脅Google地位,但數據顯示迄今影響不大。事實上,Google使用了AI來優化搜尋,令人更容易找到想找的東西,變相鼓勵人更常使用它。
教會/機構不必光顧專家來提升排名,但也需要多注意一些網站小節,以及用心經營,讓人更容易找到,以及看見教會/機構和他們的關連。以後再談。
最後,訂閱名單是公認「成本小、效益大」的推廣途徑。訂閱名單以往專指電郵名單,定期把通訊電郵給訂閱者,一來可以讓人更多認識機構,成為潛在支持者,即是顧客旅程的第二階段;二來可以維繫與支持者的關係,即是顧客旅程的第四階段。近年有人使用通訊軟件如WhatsApp來發送通訊給訂閱名單。哪一種比較好,視乎受眾特質,以及推廣項目的性質而定。以機構而言,電郵訂閱名單仍是最基本的推廣渠道。
(待續)
譚秀嫺是Free Agent Club的成員,創立自己的出版公司,網址:http://www.hkplatfor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