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與友人談及「數碼環保」議題,大家都意識到,在這個幾近全面數碼化的AI時代,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無法與科技脫勾:串流平台取代了實體CD、AI工具成為生活助理、手機與平板終日不離身,我們每天也都在「忘記」自己用緊電,睇Netflix、播YouTube、ChatGPT問晚餐食咩好、幫偶像刷播放率、躺喺沙發邊煲劇邊充電,這些看似無害、輕鬆、無痛的行為,其實都牽涉到龐大的能源使用。
你有否意識到,每一次滑動螢幕、每一次向AI輸入指令、每一首在Spotify重播的歌曲,其實都在消耗資源?數碼便利的背後,是否正悄悄加重了神創造世界的負擔?
傳統上,談及環保,我們多聚焦於紙張浪費、塑膠污染或交通排放等實體問題。然而,根據近年研究顯示,數碼行為本身亦會製造大量的碳足跡。例如,我們在串流平台上收聽一首歌曲,實際涉及的耗電環節包括:
- 用戶裝置(如手機、平板、筆電)本身的電力需求;
- 網絡傳輸的基地台與路由器;
- 背後大型數據中心(Data Centers)的伺服器運算與冷卻系統。
當全球每天有上億人重複收聽同一首歌曲、觀看相同影片,這些微小的耗電行為將被無限放大,累積起來的資源消耗,實在難以想像。
不得不說,特斯拉創辦人Elon Musk是一位有遠見的「狂人」,早在創業初期,積極推動太陽能事業(SolarCity),在他大力發展AI與自駕科技的同時,試圖解決未來科技依賴能源的結構性問題,環保能源,確實是未來迫切的需要。
科技的便利,讓我們漸漸忘記了「開關」的概念。當一切變得自動與無感,我們與能源之間的距離,也因而被模糊化。AI從來不是免費的,它背後每一次的生成與回應,都代表一次能源的使用與碳排放的產生。試問,我們家中有多少個USB插座長期處於充電狀態?有多少顆「尿袋」、電池、平板從不關機?有多少「背景音樂」只是為了刷播放率而不斷自動重播?
人被呼召作神創造的管家(創世記1:28),我們不單被賦予管理大地的責任,更應以敬畏的心對待每一項資源的使用,若我們只是隨波逐流地消費科技,而沒有反思其對環境與社會的長遠影響,那麼我們所謂的「進步」,也許只是包裝過的浪費。
當然,這個年代,雖然我們不能完全脫離科技,但我們可以更有意識地使用科技,以下是一些筆者學習中簡單生活習慣:
- 啟用節電模式:調整手機、電腦、平板的省電設定,減少不必要的耗能。
- 關閉待機設備:夜晚睡眠時關掉手機電源或設為飛航模式,減少長時間處於連網狀態。
- 減少無意義的串流重播:避免為了追逐點擊數據而不斷重複播放影片或音樂。
- 適度使用AI生成工具:理解每一次生成圖片、影片、3D模型都牽涉高額電力。
- 安排「無電時光」:例如每週一次全家共度「無科技晚餐」,或有時間去安排露營,讓孩子體驗回歸簡單生活的美好。
真的,科技進步並非問題,或許,我們不應問「可不可以用AI?串流算不算浪費?」而是問:「我們怎樣用,才能更負責任?」
願我們在這個AI與網絡無所不在的時代中,活出一份有節制、有遠見的生活方式,不只是為地球,更是為我們下一代留下可以居住的未來。
鄧諾文
HKPES董事
BRAVOONLINE執行董事 (研究網絡媒體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