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兩年,中國神學研究院聖經科教授楊錫鏘牧師(楊醫)數度主領HKPES的經文默想小組聚會,在聚會中,小組成員均有美好的分享。《職報》會將有關分享整理後刊登,以饗讀者。
日期︰2011年12月17日
經文:路加福音十六1-13
朗讀與默想
互動對話
組員們默想後的分享和提問,以及與楊醫的對話。
分享1:
經文有很多提醒。重點是管家如何面對他的處境(經文沒有處理對錯),為何發生和如何發生都不重要,如何在現有處境中,為自己鋪路、得到最大利益才重要。他看得真通透!倘若我們是以永生為我們最終極的目標,我們如何能夠看破現世而聚焦在永生的事情上、為永恆而鋪路?
要是我們信耶穌,好比別人信奉錢一樣的堅定,那就好了。以絕對、聚焦的態度生活,選擇就變得簡單了。
楊醫回應:
經文的教訓在16章9節,並不是要人輕視今生的事,而是要好好「利用」今生的事:在小事上忠心,以至在大事上也忠心。
分享2:
我相信整個比喻的主題是「忠心」,13節是定義忠心:放甚麼在首位,你就對甚麼忠心。然而耶穌又為忠心添加補充,似乎忠心是大前題,但是聰明、智慧同樣重要。
楊醫回應:
沒錯,耶穌讚賞管家,也是讚他聰明。但該如何應用呢?
再引伸一點,經文說「在別人的事上忠心」,究竟甚麼是「大事」和「小事」呢?現今要處理的事(老闆的生意)為形容為「不義」,乃「義」的相反,其實只是解作「信不過」的東西,最終跟管家無關,與他無干,管家只是負責「托管」。而辭職後重要的,才是「真實」,是永存的,日後別人如何接待管家,才重要。
經文所謂的「小事」,是托管,是暫時的、屬於別人的身外物;而所謂的「大事」,是真實,是永存的,屬於自己的。經文勸戒我們好好利用「小事」來處理「大事」,那才算聰明。
分享3:
管家被辭職,來到大限,就抓緊在主人身上得來的機會,去鋪排自己的下一程路。就好像有絕症、壽數將盡的人,會忽然熱心,做以前不做的事。其實有很多事情,我們一早就知道。
分享4:
經文很難明白,我嘗試關注管家的危機感,其實也適用於我們的職涯:我們也有可能被炒魷魚;自以為站立得住,其實卻不是永恆的。
此外,我思考「利用錢財」一點:利用錢財跟被錢財利用是有分別的,上帝同樣喜悅有錢人,全視乎你如何利用錢財。
楊醫回應:
16章13節是最難解的: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最後經文的教訓和應用是甚麼?我們該事奉哪一個?(經文沒有說不可以事奉瑪門!)最終,選擇是你的,而如何選擇就顯出你是否聰明。錢財(是暫時的、托管、屬於別人的)理應用來服侍你,由你好好利用,讓你服侍神。而不是買錢怕,被錢勞役和牽著鼻子走,這就是服侍錢財。
再者,這裡亦非單指金錢,而是今生的一切:資源、青春、機會等等。
分享5:
回到「忠心」的主題,我認為管家並非對主人忠心,而是對己忠心。
楊醫回應:
我們先要定義「忠心」,把事情處理得好,就是忠心。
跟進問題:
耶穌說這個比喻,是要我們把「忠心」和「聰明」等屬世智慧,適用到永生的事情上,換取永恆的利益嗎?
楊醫回應:
在這個比喻裡,他所得的是代表「永恆」的事,而不是自私。我們再讀下面的經文(16章14節),法利賽人聽罷會沾沾自喜,因為他們正是做著這樣的事,他們聰明又捐錢,用錢換義。耶穌斥責他們做自私的事,為自己而作,因為他們骨子裡,想搏得別人稱讚。
分享6:
教會一直的教導,是把工作跟永恆二分化,建立人際網絡被視為世俗的事。這經文卻把兩者揉合,其實工作機遇也是由神所賜,日後可能在永恆方面派上用場。
另外,為何在16章11節問這個問題呢?是主權嗎?
楊醫回應:
不義就是「不義的」跟「真實的」的對比,因此不義的定義就是不真實的,是信不過的,無關道德的對錯。與其說是主權,倒不如說是強調責任:今生的事處理得好,永恆的事也就處理得好。
分享7:
16章10節令我想起自己做的「小事」,而主知道那些小事。管家未必有好報,但是主知道。
楊醫回應:
耶穌是想我們學效「聰明」的原則:小事屬於今世,大事屬於永恆。我們該利用暫時的(小事),去圓滿永恆的(大事)。重點並不是要看輕今世的東西,反而是要利用它們。
13節的應用是,信主的人也被牽著鼻子走,綁手綁腳的。我們需要利用錢財來服侍神,而不是服侍錢財。
分享8:
請再講解這個比喻裡聰明和忠心的關係,是一體兩面,抑或是獨立的兩體?
楊醫回應:
真有需要分清楚嗎?管家聰明,他忠心於托負,完成所托,是為忠心。
分享9:
有時候人們抓住金錢、才幹等等,是源於缺乏安全感,內心有很大的恐懼。
楊醫回應:
你害怕,才會倚靠/信它。你要認清自己終極的靠山是甚麼。13 節是一個聖經罕見的並排,讓瑪門跟自己(神)作對比。
心理學教導人正視一己的恐懼,其實經文也是正視它,表明它的不真實、它的暫時性,就不用害怕了。馬太福音第八章提到「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在在表明,那些身外物根本不是求回來的,是神賜予的,先求的「先」不是先後而是優次。正視它的本質,就不用害怕。
分享10:
在應用和實踐方面,有時候在積存財富跟賙濟別人之間,會出現矛盾。
楊醫回應:
為子女、家人而作的財務安排,誠然是我們的責任。要是你把金錢奉為瑪門,那就是心態問題。只要你看得準,一切豐富的背後都是神賜的供應,你就釋懷了。然而這個問題沒有容易的答案。每個人為自己的計劃,都各有不同。
參與者回應:
有錢跟快樂,兩者並沒有掛勾,資源豐富的城市人不一定比非洲兒童快樂。香港的有錢人,都不一定快樂。這段經文以及之前的浪子比喻都在提醒我們:重要的不是錢財,關係更重要。
參與者分享:
我是一位財務顧問,這段經文之前給我好大提醒。2008年金融風暴,客戶的資產即時貶值一大截,令我有浪費心機之感,然而透過工作認識到的人際網絡,通通都是我長期的福音對象。那不也是好事嗎?錢財不是我的主。
此外,我的工作是沒有底薪的,是全佣金制。我當然也有過憂慮的時候,然而我儆醒,憂慮是試探,最極端的情況更會困在憂慮之中。因此我定意儆醒,定意處理它。與你們共勉!
整理:吳潔儀
本文刊載於:HKPES《職報》六.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