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老闆永遠不會跟你說的其中一件事實,就是「我們公司的實力不夠別人強」。為甚麼呢?因為老闆通常都是有自信的人,加上他要鼓動全公司向著目標進發,他總不能以弱者的姿態領軍。為了凝聚團隊的士氣,多半老闆都會表現到「運籌帷幄」、「指揮若定」、「胸有成竹」的態度,其實內心卻是「冇底」、「心寒」,沒甚把握的「有苦自己知」。只是看著形勢比人強,逼著頂硬上地背水一戰,不能力敵就只能智取。三國時蜀國和吳國的聯合,以「火燒連橫船」擊退魏國來襲便是最好例子。
話說曹操是一個極具野心的政治家,每天想著消滅劉備和孫權,統一中國。在公元208年,曹操認為時機來到了,聲稱領著八十萬大軍南下(歷史學家後來發現曹軍數目最多只有二十萬),來到長江邊一個名為赤壁的位置,正要渡江進軍江南。
這時,蜀國劉備的軍力最弱,於是派出軍師諸葛亮來到吳國孫權説項,希望兩軍能夠聯合抗曹。諸葛亮先想了解一下孫權抗曹的決心,於是就說:「現在曹操大軍壓境,如果將軍想投降,應該盡快決定,但現在你猶豫未決,實在不是好事。」孫權聽到便問:「那麼你家主公為甚麼又不歸降呢?」諸葛亮馬上回答說:「我家主公是名門望族之後,又怎能輕易投降於曹操呢?」這明顯是諸葛亮用的激將法,孫權也就上當了,他就對諸葛亮說:「我也不會讓自己的國民落入曹操的鷹爪下,你快去告訴劉備,我們聯合一起,和曹操決一死戰。」雖說孫權和劉備一起聯軍,但他們加起來的兵力只有五至六萬,遠比曹操的「八十萬」大軍少,要在戰爭中取勝看來一點也不容易。
在另一方面,曹操大軍南下,舟車勞動,士兵來到赤壁已經有點倦意,加上曹軍精於陸戰,而不擅水戰。為了讓士兵不致暈船浪,曹操命令士兵把軍艦用鐵鏈綁在一起,抵抗風浪,事後證明這是曹操在這場戰爭中犯上最嚴重的錯誤。
世事就是這樣巧合。當時孫劉聯軍的主帥周瑜經和當地居民了解後發現,在不久後的某天,平日風平浪靜的長江一帶會崛起東風,這是一次天贈的黃金機會。周瑜遂四處放風,說自己和手下大將黃蓋不和,另一邊廂黃蓋向曹操送了一封信,內容表示自己和周瑜不和,願意帶著自己的兵馬轉投曹操。一向自負的曹操竟然完全相信了黃蓋的說話,接納了黃蓋開著戰船來歸降。
十一月的某一晚,長江果然吹起東風,黃蓋便帶著十艘戰艦向著曹軍進發。起初,曹軍還站在船頭,看著黃蓋歸降的歷史時刻。無錯,這的確是歷史時刻,不過卻不是像曹操預計的一般發生。當黃蓋船隻接近曹操戰艦時,黃蓋下令將船點火,一下子,黃蓋等十艘戰船變成了十條火龍衝向曹軍。由於曹軍的戰艦被鐵鏈綁著,一時間解不開,曹軍就眼巴巴地看著自己的戰船被燒得火光熊熊,這就是著名的「火燒連橫船」。
曹軍經此一役,元氣大傷,短時間內再沒有能力南下,造成了接下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在這埸戰爭中,孫劉聯軍在強弱懸殊的情況下能取得勝利,正正告訴我們,取勝之道,單純決心、勇武是不夠的,智取加上機遇才是關鍵。有勇無謀可以說是愚不可及的行為,只會製造不必要的傷亡及不負責任的後果。
歷史告訴我們沒有戰爭是必贏的,也沒有必輸的戰爭。就正如距今三千年前大衛戰勝哥利亞的戰役,表面看似是「以弱勝強」、「兵行險著」。實情是大衛智慧地拒絕參與哥利亞擅長用刀槍的「埋身戰」,而是憑著「經年受訓」於牧童工作、手中熟練的甩石機弦,用「炮兵」的戰術去迎戰那非利士巨人。然而石子能準繩地撃中巨人要害使之倒地,絕對是要靠「背水一戰」的計算,例如多拿幾顆石子以作追撃、推算哥利亞可能患有巨人症常有的閃光眼和腦下垂腫瘤(這是近代醫學家的推敲)等。當然更重要的是信念:「…耶和華使人得勝,不是用刀用槍,因為爭戰的勝敗全在乎耶和華。」撒上17:47
傳道書9:11:「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我認為任何一位願意真誠面對自己的老闆,內心都會認同,所謂「成功」,若沒有「運氣」(「當時的機會」:對於信主人來說就是上主的掌管和安排。)任憑你有多努力和機智,都只是徒勞和寸步難移的。然而不是所有老闆會如此坦白地向員工說出真相的,因為生怕下屬終日為眼前失敗而自我開脫呢!
司徒永富
HKPES 董事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