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來,在西方「呼召」(calling,或稱「感召」)的心理學研究非常蓬勃。下文簡介的一個有關呼召與工作的調查研究,相信是香港首個以華人為對象的實證量化研究,1 此研究除了探討呼召與職涯發展的關係外,也略述其在牧養上的應用。2
這研究由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職業心理學系研究生胡仕揚負責。
研究運用便利抽樣(convenience sampling)方法,利用問卷於2011年3至5月期間在香港28間堂會、教會機構與私人企業,調查了不同行業的受訪者,回應率為88%。回應者的信仰不盡相同,其中更正教基督徒佔513人(男44%,女55%),下文只報告這群組(基督徒)的相關結果。
比對香港的整體工作人口,他們較為年輕(中位數30-39歲),教育程度較高(65%具大學學位或以上學歷),工作收入也較佳(月入中位數$20,000-$29,999),其中接近一半的回應者為專業或經理級人士。
主要發現
這研究有三個主要研究課題。
第一,呼召是否與良性的工作果效與職業生涯發展結果相關?這次在香港進行的研究清晰印證西方的一貫研究發現:那些愈自覺現時的工作為呼召的人,他們的職業認同感、機構投入感和工作滿意度也都愈高。這些人會較積極搜集職業資訊、評估自己並未來生涯發展的可能性,亦會較具焦點和方向發展他們的職業生涯。另外,他們較認同所服務機構的價值文化,較認為在工作上獲得所需的(物質、關係、心理等)回報,也較肯定自己選對了合適的職業,和較自信能力勝任工作要求。
第二,呼召既與良性職場效果彼此相關,但究竟有什麼機制或因素影響兩者之間的正向關係?換句話說,我們何以解釋呼召的良性職場效果?研究發現,愈認為目前的工作是呼召的信徒,就會愈感到個人與其職業環境配合,從而愈認同本身的職業、愈投入所屬的機構、愈感到工作滿意。以工作滿意度為例,那些自覺被呼召去從事現在的工作的信徒比較滿意工作,主要是由於他們的需要在工作上得到滿足,機構文化符合他們個人的價值觀,而且工作職業也配合個人的興趣和技能。
第三,為何自覺現時工作為呼召的信徒,會感到個人與職業環境相配?研究發現部分原因是由於他們在職業生涯發展上較具焦點,生涯探索較有方向,明確選擇和投入某種類特定的工作、職業和機構,因而個人的興趣、能力、價值和需要,跟職業環境更為配合,召命更能發揮。
圖一:工作呼召、工作滿意度、與人境適配(包括個人在需要、價值、興趣及技能上與工作環境的適應配合)的關係
圖二:工作呼召、人境適配(需要、價值、興趣及技能)、與生涯探索焦點的關係
牧養應用意義
跟西方研究的結果一致,此本土研究為呼召是良性職場效果的前因(antecedent)這構想,提供了跨文化的實證支持。
實際上,當信徒在職場遇到困難掙扎時,若能幫助他們尋索並跟隨上帝呼召的召命導引(vocational guidance),可能是有效的回應及輔導出路。研究也發現呼召跟成熟的職業生涯探索與發展行為,猶如「信心-行為」的關係一樣,並行不悖。聖經教導和師友輔導(mentorship)都是有用的召命導引方法,但若要有所成效,導引就需要誘發信徒產生成熟的生涯發展行為態度。在教育預防方面,能協助信徒辨識呼召的生涯教育(calling-oriented vocational education),可能是堂會基督教教育必需要的一環。
1 雖然實證研究尚未出現,呼召研究亦已引起內地學者的注意;見趙小雲、郭成:感召及其相關研究,心理科學進展19期 (2011):1684-1691。
2 篇幅所限,關於西方呼召研究的成果、呼召的心理學定義與量度、此研究的限制等等,本文一概略過。詳見英文版報告撮要,刊於Creatio 4(1) (April 2012): 5-7,可於www.vocatiocreation.com.hk/unjournal.html下載。
胡仕揚(Career Matters 創辦人及顧問)
本文刊載於:HKPES《職報》六.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