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命觀

生存的意義

「我傳道者在耶路撒冷作過以色列的王。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乃知神叫世人所經練的是極重的勞苦。我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傳一12-14)

「與一切活人相連的,那人還有指望,因為活著的狗比死了的獅子更強。活著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也不再得賞賜;他們的名無人記念。他們的愛,他們的恨,他們的嫉妒,早都消滅了。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們永不再有分了。」(傳九4-6) 

三千多年前,傳道者作過以色列的王,雖然得以享受無盡的榮華富貴,但當他在細心尋求和研究時,他的結論是「神叫世人所經練的是極重的勞苦,我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這句話充滿辛酸,甚有對創造主有所控訴,但卻直指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坦白得令人難以廻避。人生在世,大部份的日子其實並不易過。

若我們以「神厚賜萬物給我們享受」為生活的前提,那麼,只要我們稍有同理心的話,每天打開電視和報紙都會令我們無語問蒼天。每一天,無數的人無辜被殺受害,終日捱飢抵渴、窮困至無立錐之地,在各種天然或人為的苦難中,毫無尊嚴地苦撑,這樣一日復一日地,不知到何日方休。對很多人來說,「享受生活」根本是個不切實際的奢望。

那麼,是甚麼原因叫經練極重勞苦的人願意努力(甚至吃力)地生存下去呢?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一書的作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集中營的倖存者,心理醫生Frankl在戰後診病時,有時會問一些身受各種大小苦痛的病人:「你為何沒有自殺呢?」從這些病人的回答中,Frankl 醫生發現人之所以在各種困難中依然選擇生命的原因:有人捨不得離開自己所深愛的孩子、有人相信自己依然是對這個世界有用的、甚至有人為了享受美好的回憶,因而選擇積極地活下去。

生命的力量,原來並不是來自物質,而是來自信念。

在二次大戰時,Frankl 醫生長期被關在納粹德軍的集中營中,在這段期間,他生活上所有的自由、尊嚴、財物、衣服、飲食,甚至名字(只有囚犯號碼)都蕩然無存,他的父親、母親、哥哥、妻子,均先後因在營內的困難環境,或被送往毒氣室而死去。在營中,除了所有的東西被取去外,每天還要捱餓、捱冷、捱打,更要時刻想到隨時會被送往毒氣室處死。

他在集中營內以第一身的角度,利用自己專業的知識,不斷尋問和觀察,希望明白是甚麼力量驅使人克服各種苦痛,在極大的困難中努力生存下去。他發現,原來關愛和盼望是令人超越的關鍵,只要人明白到為何要生存下去,那麼無論可以倖存的機率是有多低,所受的苦有多大,人還是會盡全力生存下去。因為只有生存下去,才會可以有機會關心,有機會去愛。當一切物質化、外表化的生存理由被移去後,人心所存的就成了生命的動力。

傳道者說:「死了的人毫無所知,也不再得賞賜;他們的名無人記念。他們的愛,他們的恨,他們的嫉妒,早都消滅了。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們永不再有份了。」在創造主的永恆和超越的光照下,日光之下的生命,原是一份情,一份參與。有了來生的盼望,我們更能面對生存在世的愛與恨、順與逆,這才不負傳道者的苦心。

作者:楊錫鏘、黃讚雄

本文原載於《時代論壇》2012年6月3日,第1292期,並蒙允許刊載於HKPES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