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會的崇拜詩歌的題材裡,無論是傳統或現代,通常都會包含不同類型的基督教神學觀念,但大致都不會離開創造、救贖和終末這三個主題。作為一個敬拜領袖,我常會了解不同的詩歌,讓它們能適切地運用在崇拜裡。不過有時我也喜歡在日常流行文化裡,從一些世俗的流行歌曲,發掘一些非信徒如何把基督教的價值觀,放置在他們的作品裡。
多年前,曾經跟一位資深的廣東話詩歌填詞傳道人學習填詞,他引用了兩位流行曲填詞人的作品作例子,一位是林夕先生,另一位是黃偉文先生。近來我從黃偉文的一首較新作品《隱形遊樂場》,找到一些特別的體會。這首歌描述一個活於沒有盼望的主角,憑藉一點點的想像,去尋找生命的一絲希望。不過仔細觀察作者所寫的內容,隱約發現他所使用的言詞不少跟基督教信仰有著關聯。由於篇幅有限,讀者可以從以下網址去觀覽這首歌的原整歌詞 https://youtu.be/y9ntnHvD4tQ?si=GBxwH_rpnB_1kb4s。
開首的一句「即使你降生的時世沒選擇」就已經點出了一個事實,人大致都不可能選擇自己怎樣來到世上,我們如何生、如何死,一切只在乎上帝的計劃。作者繼而嘆息地說「人間再蒼白,容得下想法?」為了回應這個無望的人生,作者鼓勵聽眾運用個人想像力,打造一個心中理想的「隱形遊樂場」。不過我又心裡起了一個疑問,這種想法會不會淪為自欺欺人?
「想得到煙花,馬上有煙花,你未看到嗎?」,其實信耶穌的人同樣是這樣面對信仰,依靠我們的想像力再加上對神的信心。這不期然使我聯想到希伯來書11章所述:「信就是對所盼望之事有把握,對未見之事有確據。」信心確實是基督教信仰非常重要的核心,而這種信心還須要單純,就如主耶穌所言的像孩童一樣的信心。不過現實卻如歌詞般,「長大,如遺落了它,我會害怕。遊歷過成人世界,誰沒有無形傷疤?」有時當我們變的太世故和老練時,也許就會失掉這孩童的特質,甚至會質疑神是否會兌現祂所應許的。
然而,我們是否就只坐著等待基督再臨,什麼也不用做?在第一正歌的後半,作者讓聽眾明白在等待實現這理想樂園以前,我們都可以出一分力去成就。「世界藍圖只等你畫上恐龍和巨塔,天下仍是你畫冊。」、「想它變真嗎? 每日挖點沙,按部砌好它。」這樣描述讓我對應了基督教裡的一種終末觀,我們所做的將要永遠存留在上帝的終末裡,這也是為何我們仍然會積極去在現世裡持守認為美好的事。
要尋見達到理想樂園的途徑,第二正歌正好為聽眾給予答案,「聽得見過山車由遠漸駛近,來裝載深夜仍等待的人。生活有時殘酷,至少這樂園永不宵禁。曾迷路的羊羣,仍能被它的光帶引。」原來由遠而近的這列過山車正是引領人走進這樂園。現實裡的「過山車」通常都是充滿驚險,作為職場基督徒,大抵都明白我們所面對與經歷的同樣是充滿驚險。作者最後借用了基督教的語言,「迷路的羊」被「光」帶引,在基督信仰裡這光就是神自己,卻非歌詞裡的那列過山車。
在兩段正歌同時出現這句「流亡荒野,眼前都有永恆在轉那羣木馬。」,對於作者所言的永恆,我沒有辦法為他解說。不過神為我們所預備的樂園,確實是存在於永恆,而且終有一天白馬會在末世的爭戰裡獲勝。最後,在作者的理想樂園裡,「孩童能嬉戲再無牽掛」,使我想到彌迦書4章或以賽亞書2章所描述的終末,「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 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彌四3下、賽二4下)」在終末裡我們會最後看到永恆的和平安穩。最後兩段副歌的結尾,作者分別用「廢城」和「敗瓦」去表達,最終要轉化成最好的時刻與景象。正如,當我們盼望主耶穌基督再來的時候,有否想過我們這會朽壞的身體,早已敗壞的世界,同樣會在神裡面被轉化,成為新的創造。盼望這分享都能喚醒每個職場基督徒,有著這樣終末想像的視野,一同走在這終極朝聖路。
劉展宏醫生
本文刊載於:HKPES《職報》九.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