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D職人Bloggers 圖像折射信仰 葉沛森 Sam 聖經與職場

《彼得在海面上走了多遠》

彼得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裏去。」(太 14:28)

法國藝術家布里昂(Gustave Brion, 1824-1877)作品《耶穌與彼得在水上》,畫面結構簡潔,人物與船隻都在水平線以下,只有船桅的頂端僅僅高出。雲層與海平面互相平衡,橫跨整個濶度達六尺的畫布,令讀者感到海天遼闊,而其中人物和船隻顯得渺小。天色灰濛濛,微弱的晨曦光線從雲層中透現,色調令人感覺冰冷。巨大而湧動的海面上,暗沉的藍、綠與黑色交錯。浪頭雖然沒有破開,也未有頃刻間要崩塌之勢,但若注視這正在起伏的大水;而陸地遙不可及的景像,足以令人感到畏懼無助,甚至萌起被淹沒的恐慌。


Gustave Brion, Jesus & Peter on the Water (1863)

湧動的海面是這畫的其中一個重要角色,相比之下,正在遠去的小船微不足道,它將要悄悄地消失於波峰之間。畫家甚至沒有清楚交代小船的細節,它浮游到讀者視線的周邊,讀者再努力也無法把焦點對正在這艘船上。海面雖然向人暗示,隱藏在它下面龐大、原始而且懾人的力量,但一旦讀者聚焦在耶穌與彼得身上,這海面頓時又顯得不過是佈滿漪瀾,高低起伏的一塊箔片,對於站在上面的耶穌沒有絲毫妨害。

按《馬太福音》所記,小船顛簸,加上四周環境昏暗,門徒以為海面隱約見到的人形是鬼怪。按當時文化,人們認為鬼魅的外貌是「死亡般蒼白;灰燼般黑」(pale as death, black as ash),1 因此可以推斷當時耶穌身上沒有發出光芒。畫家卻加入了想像,為耶穌添上耀目的光環,這光投落在主的手臂上,也投到彼得臉上,驅逐他身上的黑暗。耶穌將下沉的門徒拉起之際,彼得的褐色外袍有如被風充滿,畫家布里昂以這些細節表達主行神蹟的力量。

彼得本來正朝耶穌一方前進,途中卻因風浪分神,心慌意亂,信心動搖而往下沉(太 14:30)。耶穌形容彼得當時有所「疑惑」,原文可引申猶豫不決,搖曳擺動的意思。彼得的心跟隨了波動的海面搖擺,視線失落了那位在浪濤上穩行的基督。然而,相比其餘的門徒,彼得的表現總算顯出更大的勇氣。他要求在水面上行走,反映他熱切期待投身在主的說話和當下的神蹟之中。當主說:「是我,不要怕!」,又說「你來吧!」,彼得便立刻跨出船外,也立即嚐到耶穌說話和力量的實在。船上眾人懾於眼前風浪與心中魅影,甚或會以「須要有人繼續搖櫓」,「防範海水貫入船艙」等理由,讓自己繼續留在船上觀望。

聖經沒有記錄彼得在水面上行走多遠,而畫家布里昂巧妙地佈局,把他和小船之間的距離拉開,引發讀者去想像,由彼得放開船緣到抓住耶穌手的一段時間中,究竟有多少意念在他腦海中閃過。也許這在水面上走的體驗裏頭,實在有太多出乎彼得意料的東西,最終他的心不勝負荷,令本來專注在主身上的視線,游離落到凶險的海面上,因而引發恐懼,身體往水裏沉。

無疑彼得的心隨浪搖擺,但耶穌卻沒有否定他原初的那份熱切與主動。彼得也實在是有歷史以來唯一能像主一樣在水面上行走的人。即使耶和華曾為摩西和約書亞施展大能,使他們橫過紅海與約旦河,他們也不過是在水退去的海床河床上步行。彼得所經歷的卻是無與倫比,《約伯記》九章八節如是形容上主:「他獨自鋪張蒼天,步行在海浪之上」,彼得獲准許仿效耶穌履海,這是前所未有的恩賜。這經歷帶來給他生命的榮耀,不會被他在過程中失腳的遺憾所蓋過。

基督準知道彼得會在半途往下沉,但仍然答應他這冒失而且不假思索的請求。基督大概並非要藉此教導彼得收斂,更不是要讓他當眾慚愧。而是主出於寬宏與慷慨,沒有欄阻彼得去獲得他心中的渴慕——「讓我走到你那裏去」;縱使會失腳下沉,但能夠邁開歷險的腳步追隨主,總比抓著船緣猶豫觀望更有意思。

另一次我們讀到彼得縱身跳入海中,是在主復活以後。《約翰福音》二十一章記述耶穌在提比哩亞海邊向門徒顯現。耶穌所愛的那門徒對彼得說:「是主!」赤着身子的他一聽見是主,就束上外衣,跳在海裏(約 21:7-8)。當其餘的人繼續從實際作出考慮,仍留在小船上把那網魚拉過來,彼得對主的愛催迫他立即撇下漁網和同伴。這一趟彼得沒有要求一個神蹟;也沒有向岸上的那位人物呼喊說:「主!如果是你……」他心裏對於曾經不認主必定感覺羞恥,但心底裏「讓我走到你那裏去」的那份渴慕卻仍熾熱燃燒。由跳入海裏到岸上約二百肘(九十米)的距離中,有多少意念在他腦裏閃過,他的信心會好像上次一樣,隨湧動的海面搖擺嗎?

吃罷早飯,耶穌三次問彼得是否愛他,彼得著實憂愁,大概並非因為不肯定自己心中對主的愛,也許更多是不敢輕言自己從今以後有此志不渝的信。然而,耶穌沒有問彼得認為自己的「信心」如何,而是問他心中的愛如何。但這也不是出於認為彼得欠缺愛,事實上,設想我們身邊最熟識的二十個人,包括親人與友人,有多少位我們能夠釋然地向對方發問:「你愛我麼?」我們是甚麼身份可以向對方如是發問;而對方又是在一個怎麼樣的位置上,以致他/她可以給我們答案?到底這簡短問題背後預設了彼此之間有怎樣的關係連屬?昔日彼得在洶湧黑暗的加利利海面上,蹣跚而行,他走了多遠去拉近他和耶穌之間的距離?

 

1 學者庫姆斯 (Jason R. Combs) 在文章 “A Ghost on the Water? Understanding an Absurdity in Mark 6:49–50” JBL 127, no. 2 (2008): 345–358 中,引用費爾頓 (Felton) 的研究。參 D. Felton, Haunted Greece and Rome: Ghost Stories from Classical Antiquity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9), 14-16, 55-56.

圖片來源: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8/Jesus_and_Peter_on_the_Water_by_Gustave_Brion.jpg

【作者保留版權】

葉沛森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客座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