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會和基督教機構,在這一個極速轉變的時代,似乎和不少人一樣,正經歷着迷惘和失落。
要應對未來,可以先回顧過去。上世紀香港教會免費派奶粉,成為了一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那時候的天主教和基督教機構也開展了一些免費服務,成為香港社會服務界的一大支柱。
那時的奶粉、麵粉等物資,由美國捐贈,經教會派發。有人質疑美國捐贈背後的政治動機,而教會當然也有宣教的願景。但對受助者而言,當時教會沒有功利地把救濟與機構目標掛鈎,沒有規定上一次教會才可以拿一次奶粉,而是無條件的付出,沒有計較得失,沒有要求回報。
這讓我想起耶穌醫治十個大痳瘋病人,耶穌沒有開出條件作為醫治的交換,而是在治好他們之後,當其中一個康復者回來時,耶穌才向他談及信心的拯救。
受助人得到免費物資,固然高興,但不要小覻他們,他們對於餽贈方的意圖十分敏銳。尤其是到了現在,大家「煲劇」煲得多了,對別人心裏的企圖和想法都知得更多,任何人想要掩飾都更加困難。一旦對方認為你的免費服務是有目的的話,一切善意、好感,立即一筆鈎銷。
當年相信沒有人考究過行動的轉換率(有多少人因派奶粉而信耶穌),但教會大大擴展了在香港的接觸面,並在人心目中留下了良好印象。
今時今日,教會毋須派奶粉了。儘管貧窮、困乏仍然存在,但社會的整體福利水平提高了,基本上是餓不死的(會餓但不會餓死)。而一些基督教機構則成了「大牌子」拿公帑提供社會服務的社福機構,換言之,他們不過是眾多社福機構的其中一分子,甚至有可能在未來被邊緣化。
教會的存在意義,對基督徒而言是不用多說的了;但對於非信徒而言,教會又有甚麼「存在價值」呢?有些教會比較進取,會為鄰里提供義務服務,例如為弱勢社群的小孩子補習、為長者送飯等等。但始終有龐大的族群是教會不容易接觸到的。
現在,線上世界佔據了我們生活的一個重要部份,無論是吃甚麼、買甚麼、乘搭甚麼交通工具,甚至乎我們向神提出的問題,我們都可能上網搜尋一下,或者問AI。
可是至今仍然有一些機構是「線上隱形」的,即使有人側聞有這麼一個機構,也不容易找到這機構、認識這機構,更遑論要參與或支持這機構。
即使機構有了線上的存在,是否就足夠?線上是使用者主導的世界,若別人進入你的網站/媒體主頁,未能在2-3秒內弄明白這機構是搞甚麼的,可能就會離開;若發現這機構提供的,不是他想要的,也會離開。
更重要的是,為甚麼他們要尋找這一家教會或機構?當年教會派奶粉,左鄰右里口耳相傳,他們去教會(取奶粉),是因為教會有他們想要的東西。
今天,教會有甚麼是非信徒想要的?我們透過甚麼途徑讓別人知道教會有這些東西?教會訊息在一般人來說並不陌生,我們如何可以更新別人的印象?
請別誤會,教會和機構不一定科技落後。但就我個人接觸而言,似乎線上服務的主要是信徒,例如聖經版本、查經工具等;對於非信徒,我們如何能夠擴大教會的接觸面?
也許,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商業世界的例子。(待續)
譚秀嫺是Free Agent Club的成員,創立自己的出版公司,網址:http://www.hkplatform.com/